人的现代化视角下本地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研究 ——以河北省高阳县乡村纺织业工人为例
发布时间:2022-11-04 22:49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化,人的现代化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正是在这种人本主义立场感召下,本文拟以“生存境遇”为切入点,来探讨“人的现代化”问题。具体而言,本文试图通过对“本地农民工”群体,特别是调查对象——河北省高阳县乡村纺织业工人的生存境遇的重点描述,而将其所面临的“现代化困境”凸显出来,并从外部环境、本地农民工自身的属性及其内在观念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继而从大众文化、社会保障、产业升级、教育改革、希望维度等五个方面探寻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从而呈现出一幅本地农民工实现其自身现代化的立体式图景,以期对个体的现代化以及我国的全面现代化事业有所助益。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六、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过去和现在:本地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变迁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本地农民工
第二节 选择调研区域的理由及调研区域概况
一、选择调研区域的理由
二、调研区域概况
第三节 调研区域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的本地农民工
一、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与专职纺织工人的出现
二、二战前的发展契机与纺织工人群体的迅速壮大
三、改革开放前纺织业生产国有化与纺织工人现代化的停滞
四、改革开放后纺织业重焕生机与以“纺织”为中心的生活日常
第四节 本地农民工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 阻隔重重: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内在阻滞
第二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阻难
第三节 产业结构落后的钳制
第四节 教育资源有限的制约
第五节 本地农民工自身因素的限制
一、自身属性方面
二、思想观念方面
第三章 何去何从: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分析
第一节 引导大众文化正向发展,增强本地农民工社会身份认同
一、着重发展大众文化,打破本地农民工的生存时空的封闭和凝固
二、积极引导大众文化,培养本地农民工的社会身份认同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本地农民工的“权利贫困”
第三节 促进乡村工业产业升级,激发本地农民工的学习热情
一、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
二、以产业升级为契机,带动小城镇建设
第四节 建立现代教育机制,提高本地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一、建立多元化的普遍教育机制,增加本地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
二、强调教育的“有效知识”转型,提升本地农民工的专业技能
第五节 唤醒“希望”,重建本地农民工的超越维度
一、本地农民工群体“超越”维度的探讨
二、“希望”,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结语
附录一 调查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阳织布业研究述评[J]. 李小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5)
[2]外地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的收入差异分析——基于户籍地差异视角[J]. 何凌霄,吴海江,张忠根. 农业技术经济. 2015(06)
[3]高阳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 刘玉玲,关延鑫.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01)
[4]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的现代化[J]. 宋春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04)
[5]以转型升级应对“农民工拐点”[J]. 贺雪峰. 农村工作通讯. 2014(13)
[6]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态与竞争力提升[J]. 王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7]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河北高阳县为例[J]. 江华锋,付秀彬,张红. 生态经济. 2013(08)
[8]城乡关系变动与乡村工业变迁——以近代天津与高阳织布业的发展为例[J]. 孟玲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9]北京市本地农民工就业与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 肖红梅,李琦,李晓婷.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3(02)
[10]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分析及启示[J]. 韩艳. 黑河学院学报. 2012(05)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利益建构研究[D]. 汪远忠.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河北高阳县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调研报告[D]. 胡茜.河北大学 2014
[2]村企发展与民工城乡流动间的动态关系研究[D]. 蒲俐虹.吉林大学 2014
[3]高阳商会与近代高阳织布业研究(1906-1937)[D]. 李小东.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研究[D]. 车达.北京交通大学 2012
[5]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境遇分析和实现途径[D]. 朱姜威.西华大学 2011
[6]论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现代化[D]. 许水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
[7]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D]. 陈赵兴.河北工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01473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六、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过去和现在:本地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变迁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本地农民工
第二节 选择调研区域的理由及调研区域概况
一、选择调研区域的理由
二、调研区域概况
第三节 调研区域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的本地农民工
一、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与专职纺织工人的出现
二、二战前的发展契机与纺织工人群体的迅速壮大
三、改革开放前纺织业生产国有化与纺织工人现代化的停滞
四、改革开放后纺织业重焕生机与以“纺织”为中心的生活日常
第四节 本地农民工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 阻隔重重: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内在阻滞
第二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阻难
第三节 产业结构落后的钳制
第四节 教育资源有限的制约
第五节 本地农民工自身因素的限制
一、自身属性方面
二、思想观念方面
第三章 何去何从: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分析
第一节 引导大众文化正向发展,增强本地农民工社会身份认同
一、着重发展大众文化,打破本地农民工的生存时空的封闭和凝固
二、积极引导大众文化,培养本地农民工的社会身份认同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本地农民工的“权利贫困”
第三节 促进乡村工业产业升级,激发本地农民工的学习热情
一、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
二、以产业升级为契机,带动小城镇建设
第四节 建立现代教育机制,提高本地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一、建立多元化的普遍教育机制,增加本地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
二、强调教育的“有效知识”转型,提升本地农民工的专业技能
第五节 唤醒“希望”,重建本地农民工的超越维度
一、本地农民工群体“超越”维度的探讨
二、“希望”,本地农民工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结语
附录一 调查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阳织布业研究述评[J]. 李小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5)
[2]外地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的收入差异分析——基于户籍地差异视角[J]. 何凌霄,吴海江,张忠根. 农业技术经济. 2015(06)
[3]高阳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 刘玉玲,关延鑫.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01)
[4]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的现代化[J]. 宋春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04)
[5]以转型升级应对“农民工拐点”[J]. 贺雪峰. 农村工作通讯. 2014(13)
[6]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态与竞争力提升[J]. 王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7]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河北高阳县为例[J]. 江华锋,付秀彬,张红. 生态经济. 2013(08)
[8]城乡关系变动与乡村工业变迁——以近代天津与高阳织布业的发展为例[J]. 孟玲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9]北京市本地农民工就业与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 肖红梅,李琦,李晓婷.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3(02)
[10]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分析及启示[J]. 韩艳. 黑河学院学报. 2012(05)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利益建构研究[D]. 汪远忠.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河北高阳县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调研报告[D]. 胡茜.河北大学 2014
[2]村企发展与民工城乡流动间的动态关系研究[D]. 蒲俐虹.吉林大学 2014
[3]高阳商会与近代高阳织布业研究(1906-1937)[D]. 李小东.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研究[D]. 车达.北京交通大学 2012
[5]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境遇分析和实现途径[D]. 朱姜威.西华大学 2011
[6]论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现代化[D]. 许水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
[7]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D]. 陈赵兴.河北工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01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0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