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效果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3 04:57
牵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一直都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它是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研究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的途径,随着认识的深化,提出的途径越来越清晰。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到目前2010年新出台的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显而易见,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 近年来,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江西因地制宜地结合自身实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在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因此,围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化,有必要了解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一方面,为衡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效果,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在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评价方...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发展的主要理论
2.2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3 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3.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模式
3.1 江西基本概况介绍
3.2 江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4.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4.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意义
4.1.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4.1.2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4.2.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评价的多层次目标指标体系结构分解
4.2.2 具体指标的选择
4.2.3 具体指标的调整
4.2.4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简单熵值法
4.3.2 加权的夹角余弦法
4.3.3 主成分分析法
5.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和分析
5.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纵向评价和结果分析
5.1.1 数据说明
5.1.2 各年综合得分测算过程
5.1.3 结果分析
5.2 江西省与其他各省的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横向评价和结果分析
5.2.1 数据说明
5.2.2 加权夹角余弦法的评价过程
5.2.3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过程
5.2.4 两种评价方法结论的综合分析
6.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建立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
6.2.2 建立长效的农民教育机制
6.2.3 建立长效的农民民主政治机制
6.2.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6.2.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6.2.6 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J]. 张海涛,章洁倩,赖运生. 职教论坛. 2010(10)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推进模式研究[J]. 傅忠贤,杨会国,杨登述,廖代茂. 广西社会科学. 2010(03)
[3]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J]. 陶爱祥. 商业时代. 2010(08)
[4]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 刘建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09(21)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J]. 朱建芳,张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8)
[6]村落社区建设:江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新亮点[J]. 程宇航. 农业考古. 2009(03)
[7]基于信息熵的公交线网优化方案余弦排序[J]. 胡启洲,张卫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12)
[8]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研究[J]. 林文,侯云先,王志娟.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9]日、韩新村运动及对我国的启示[J]. 金祥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10]新农村建设:江西模式研究[J]. 程宇航.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03)
硕士论文
[1]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 李翠艳.河北农业大学 2008
[2]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D]. 王志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724759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发展的主要理论
2.2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3 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3.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模式
3.1 江西基本概况介绍
3.2 江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4.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4.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意义
4.1.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4.1.2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
4.2.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评价的多层次目标指标体系结构分解
4.2.2 具体指标的选择
4.2.3 具体指标的调整
4.2.4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简单熵值法
4.3.2 加权的夹角余弦法
4.3.3 主成分分析法
5.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和分析
5.1 江西新农村建设效果的纵向评价和结果分析
5.1.1 数据说明
5.1.2 各年综合得分测算过程
5.1.3 结果分析
5.2 江西省与其他各省的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横向评价和结果分析
5.2.1 数据说明
5.2.2 加权夹角余弦法的评价过程
5.2.3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过程
5.2.4 两种评价方法结论的综合分析
6.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建立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
6.2.2 建立长效的农民教育机制
6.2.3 建立长效的农民民主政治机制
6.2.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6.2.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6.2.6 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J]. 张海涛,章洁倩,赖运生. 职教论坛. 2010(10)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推进模式研究[J]. 傅忠贤,杨会国,杨登述,廖代茂. 广西社会科学. 2010(03)
[3]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J]. 陶爱祥. 商业时代. 2010(08)
[4]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 刘建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09(21)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J]. 朱建芳,张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8)
[6]村落社区建设:江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新亮点[J]. 程宇航. 农业考古. 2009(03)
[7]基于信息熵的公交线网优化方案余弦排序[J]. 胡启洲,张卫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12)
[8]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研究[J]. 林文,侯云先,王志娟.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9]日、韩新村运动及对我国的启示[J]. 金祥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10]新农村建设:江西模式研究[J]. 程宇航.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03)
硕士论文
[1]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 李翠艳.河北农业大学 2008
[2]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D]. 王志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本文编号:3724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2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