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性别研究需要“学科化”的女性学吗?
发布时间:2022-12-25 15:08
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经过40余年的发展,"学科化"的诉求已然成为一种情结。在国家学科政策大幅调整、高校"双一流"建设方略稳步实施及学科评估刚性推进的背景下,远未成为独立学科的"妇女/性别研究(女性学)"又被迫卷入新一轮学科竞争与资源争夺中。现实是,在国家学科目录的"溢出效应"和学科建设的"单位制"境遇中,"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传统路径受到了极大挑战,特别是目前的制度性瓶颈很难突破。未来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中国妇女/性别研究需要"学科化"的女性学作为其制度性依托,这是知识时代学科化的命名需要和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求生存的话语策略;二是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学科建设应从学科知识建设和学科组织建设两个维度寻求出路。短时期内需要对接国家政策话语,捆绑相应的在各单位比较强势的一级学科,采取"对标建设"的策略,以期获取必要的生存和发展资源;长期建设则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国家和社会需求逻辑,进行学科知识的内涵建设;在学科组织建设上,助力"跨学科"制度和评估机制的完善,或通过"再学科化",谋求女性学"一级学科"建制的达成。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学科政策下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制度性困境
(一)学科、学科制度、中国学科制度
(二)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方略与学科评估政策
(三)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面临的制度性困境
二、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脉络
(一)概念呈现与问题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起步阶段
(二)中西交流与项目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探索阶段
(三)学理深入与学科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五种路径
1.以传统学科的院、系为组织依托,通过向成熟学科渗透、建制来传播女性学知识,培养人才。
2.成立独立建制的女性学系。
3.在建制上采取“虚”的形式,在工作中采取“实”的行动,以大学校区为基础,进行科研/教学、教师/学生、校园/社区合作互动的尝试。
4.回避女性学的建制问题,采取国际合作办学的形式开展研究和教学。
5.成立实体组织机构,进行女性学“跨学科”建制的尝试。
(四)多元发展与行动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知识建设新探索阶段
三、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新路径
(一)中国妇女/性别研究需要“学科化”的女性学
(二)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新思维与新路径
1.学科知识建设。
2.学科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学科与组织学科的关系分析[J]. 胡建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5)
[2]走出一流学科建设的误区——国家学科制度下一流学科建设的功利化及其反思[J]. 刘小强,聂翠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2)
[3]“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基于学科评估元评估的思考[J]. 张应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05)
[4]立足问题,无关中西:在历史的内在脉络中建构的学科——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思想史考察[J]. 宋少鹏. 妇女研究论丛. 2018(05)
[5]重构跨学科研究评估[J]. 谢冉,张兄武.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04)
[6]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阻力分析——基于知识演变的视角[J]. 谢健.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3)
[7]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与应对[J]. 张应强.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1)
[8]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 张应强,唐萌.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2)
[9]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兼谈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问题[J]. 张应强. 教育研究. 2014(12)
[10]再论女性/性别研究学科建设[J]. 陈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06)
硕士论文
[1]英国大学女性学学科建设研究[D]. 刘晓芳.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26849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学科政策下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制度性困境
(一)学科、学科制度、中国学科制度
(二)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方略与学科评估政策
(三)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面临的制度性困境
二、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脉络
(一)概念呈现与问题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起步阶段
(二)中西交流与项目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探索阶段
(三)学理深入与学科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五种路径
1.以传统学科的院、系为组织依托,通过向成熟学科渗透、建制来传播女性学知识,培养人才。
2.成立独立建制的女性学系。
3.在建制上采取“虚”的形式,在工作中采取“实”的行动,以大学校区为基础,进行科研/教学、教师/学生、校园/社区合作互动的尝试。
4.回避女性学的建制问题,采取国际合作办学的形式开展研究和教学。
5.成立实体组织机构,进行女性学“跨学科”建制的尝试。
(四)多元发展与行动导向: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知识建设新探索阶段
三、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新路径
(一)中国妇女/性别研究需要“学科化”的女性学
(二)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新思维与新路径
1.学科知识建设。
2.学科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学科与组织学科的关系分析[J]. 胡建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5)
[2]走出一流学科建设的误区——国家学科制度下一流学科建设的功利化及其反思[J]. 刘小强,聂翠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2)
[3]“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基于学科评估元评估的思考[J]. 张应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05)
[4]立足问题,无关中西:在历史的内在脉络中建构的学科——对中国“妇女/性别研究”的思想史考察[J]. 宋少鹏. 妇女研究论丛. 2018(05)
[5]重构跨学科研究评估[J]. 谢冉,张兄武.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04)
[6]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阻力分析——基于知识演变的视角[J]. 谢健.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3)
[7]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与应对[J]. 张应强. 高等教育研究. 2017(01)
[8]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 张应强,唐萌.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2)
[9]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兼谈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问题[J]. 张应强. 教育研究. 2014(12)
[10]再论女性/性别研究学科建设[J]. 陈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06)
硕士论文
[1]英国大学女性学学科建设研究[D]. 刘晓芳.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26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2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