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协调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4 09:55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村官政策组织实施几年以来,一方面有利地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给农村带来新气息新气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促进了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培养。按照政策制定目标,政策实施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然而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在选聘、管理使用、考核激励、流动发展等方面出现了执行偏差,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过程出现了不协调,无疑,这将导致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相关书籍,搜集大量材料基础上,通过运用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并结合对广西若干市(县)的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与制定目标不符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探索出完善和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关键,最后提出相关的化解措施,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协调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借鉴启发。 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选题的理由和具体如何去研究;第二部分阐述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协调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解释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状,重点分析...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 基本思路
第2章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协调:良性的事物关系样态
2.1.1 协调的涵义
2.1.2 协调、顺从与背离
2.2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关概念描述
2.2.1 公共政策
2.2.2 公共政策制定
2.2.3 公共政策执行
2.2.4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协调
2.3 关于大学生村官相关概念界定
2.3.1 大学生村官
2.3.2 “大学生村官”政策
2.3.3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
第3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状况分析
3.1 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
3.1.1 选聘模式方面
3.1.2 工作任职方面
3.1.3 待遇优惠方面
3.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
3.2.1 萌芽阶段(1995—1999 年)
3.2.2 探索阶段(2000—2004 年)
3.2.3 普及发展阶段(2005—2008 年)
3.2.4 完善创新阶段(2009 年—至今)
3.3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不协调表现
3.3.1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可行性出现不协调
3.3.2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有效性出现不协调
第4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不协调表现的原因剖析
4.1 政策自身因素的影响
4.1.1 政策合理性的影响
4.1.2 政策协调性的影响
4.1.3 政策明晰性的影响
4.1.4 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4.2 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各主体行为因素的影响
4.2.1 行为动机的偏离
4.2.2 认识偏差和能力不足
4.2.3 沟通机制不健全
4.2.4 监督约束机制的乏力
4.3 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策资源和执行环境的影响
4.3.1 政策资源的障碍
4.3.2 公共政策外部环境的制约
第5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实现协调的途径探析
5.1 完善政策本身
5.1.1 政策合理化
5.1.2 完善配套措施
5.2 完善政策制定与执行协调中各主体行为
5.2.1 提高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同感
5.2.2 促进政策目标群体准确认知政策
5.2.3 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沟通机制
5.2.4 建立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和执行协调的约束机制
5.3 优化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协调的资源环境
5.3.1 公共政策资源的优化
5.3.2 公共政策环境的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对村干部、村民的访谈提纲
本文编号:3727566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 基本思路
第2章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协调:良性的事物关系样态
2.1.1 协调的涵义
2.1.2 协调、顺从与背离
2.2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关概念描述
2.2.1 公共政策
2.2.2 公共政策制定
2.2.3 公共政策执行
2.2.4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协调
2.3 关于大学生村官相关概念界定
2.3.1 大学生村官
2.3.2 “大学生村官”政策
2.3.3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
第3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状况分析
3.1 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
3.1.1 选聘模式方面
3.1.2 工作任职方面
3.1.3 待遇优惠方面
3.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
3.2.1 萌芽阶段(1995—1999 年)
3.2.2 探索阶段(2000—2004 年)
3.2.3 普及发展阶段(2005—2008 年)
3.2.4 完善创新阶段(2009 年—至今)
3.3 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不协调表现
3.3.1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可行性出现不协调
3.3.2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有效性出现不协调
第4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不协调表现的原因剖析
4.1 政策自身因素的影响
4.1.1 政策合理性的影响
4.1.2 政策协调性的影响
4.1.3 政策明晰性的影响
4.1.4 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4.2 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各主体行为因素的影响
4.2.1 行为动机的偏离
4.2.2 认识偏差和能力不足
4.2.3 沟通机制不健全
4.2.4 监督约束机制的乏力
4.3 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策资源和执行环境的影响
4.3.1 政策资源的障碍
4.3.2 公共政策外部环境的制约
第5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实现协调的途径探析
5.1 完善政策本身
5.1.1 政策合理化
5.1.2 完善配套措施
5.2 完善政策制定与执行协调中各主体行为
5.2.1 提高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同感
5.2.2 促进政策目标群体准确认知政策
5.2.3 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沟通机制
5.2.4 建立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定和执行协调的约束机制
5.3 优化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协调的资源环境
5.3.1 公共政策资源的优化
5.3.2 公共政策环境的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对村干部、村民的访谈提纲
本文编号:3727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2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