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职责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0 22:02
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这三方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会作为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群团组织,是劳动者群体利益的代言人,代表劳动者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我国工会自产生以来根据自身使命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衍生出维护”、“建设”、“参与”、“教育”这四项基本职能,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也是其职责的组成部分,工会还在此基础上发挥着党群中介、协助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等的功能。在不同的经济关系背景下,工会职责的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劳资力量失衡、劳资冲突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了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主题,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主体,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其重要任务。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切实履行其“维护”职责、“协调”职责、“纽带”职责、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责等。工会实现其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职责的途径主要有:工会应认清自身作为劳动者群体利益代言人及“党联系群众的纽带”,积极地从源头上参与国家相关法律...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和谐劳动关系
2.1.2 工会职责
2.2 相关理论
2.2.1 劳动关系理论
2.2.2 第三部门理论
第三章 我国劳动关系及工会主要职责的演变
3.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及工会的主要职责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状况
3.1.2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的主要职责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及工会的主要职责
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状况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的主要职责
第四章 我国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4.1 工会在劳动关系产生全过程中的缺位
4.1.1 工会在劳动关系建立阶段的缺位
4.1.2 工会在劳动关系续存阶段的缺位
4.1.3 工会在劳动关系产生冲突时的缺位
4.2 工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局限
4.2.1 工会维权的法律支撑不足
4.2.2 工会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
4.2.3 工会干部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4.3 工会在社会转型期应对新问题能力不足
4.3.1 工会对新兴劳动群体的权益维护乏力
4.3.2 工会难以应对因劳资冲突产生的群体性事件
4.3.3 工会促成劳资双赢的能力不足
第五章 我国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工会独立性不够
5.1.1 工会的法律地位不明晰
5.1.2 工会财务权不够独立
5.1.3 工会人事权不够独立
5.2 保障工会履行职责的相关法规不完善
5.2.1 工会履行职责的法律依据不足
5.2.2 《工会法》中刚性规定不足
5.2.3 工会维权缺少有效的法律手段
5.3 工会在社会转型期自身建设不足
5.3.1 工会组织覆盖面有待扩宽
5.3.2 工会管理体制的行政化
5.3.3 工会人事制度不完善
第六章 我国工会实现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职责的途径
6.1 工会应积极成为相关立法的参与者
6.1.1 完善《工会法》增强其明确性和刚性
6.1.2 完善有利于工会工作的相关劳动立法
6.1.3 不断更新完善《中国工会章程》
6.2 工会应健全“维权”保障体系
6.2.1 工会应健全和拓宽利益诉求渠道
6.2.1.1 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
6.2.1.2 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6.2.2 工会应拓展维权方式
6.2.2.1 利用机制创新拓展维权方式
6.2.2.2 利用网络拓展维权方式
6.2.3 工会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6.2.3.1 关注农民工维权
6.2.3.2 加强女工维权
6.2.3.3 加强外聘员工的维权
6.3 工会应加强自身改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关系
6.3.1 拓宽工会群众基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6.3.2 改革工会管理体制,增强工会的独立性
6.3.3 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
6.4 工会应加强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建设
6.4.1 加强应对劳资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6.4.2 加强实现劳资双赢的能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3813570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和谐劳动关系
2.1.2 工会职责
2.2 相关理论
2.2.1 劳动关系理论
2.2.2 第三部门理论
第三章 我国劳动关系及工会主要职责的演变
3.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及工会的主要职责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状况
3.1.2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的主要职责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状况及工会的主要职责
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状况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的主要职责
第四章 我国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4.1 工会在劳动关系产生全过程中的缺位
4.1.1 工会在劳动关系建立阶段的缺位
4.1.2 工会在劳动关系续存阶段的缺位
4.1.3 工会在劳动关系产生冲突时的缺位
4.2 工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局限
4.2.1 工会维权的法律支撑不足
4.2.2 工会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
4.2.3 工会干部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4.3 工会在社会转型期应对新问题能力不足
4.3.1 工会对新兴劳动群体的权益维护乏力
4.3.2 工会难以应对因劳资冲突产生的群体性事件
4.3.3 工会促成劳资双赢的能力不足
第五章 我国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工会独立性不够
5.1.1 工会的法律地位不明晰
5.1.2 工会财务权不够独立
5.1.3 工会人事权不够独立
5.2 保障工会履行职责的相关法规不完善
5.2.1 工会履行职责的法律依据不足
5.2.2 《工会法》中刚性规定不足
5.2.3 工会维权缺少有效的法律手段
5.3 工会在社会转型期自身建设不足
5.3.1 工会组织覆盖面有待扩宽
5.3.2 工会管理体制的行政化
5.3.3 工会人事制度不完善
第六章 我国工会实现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职责的途径
6.1 工会应积极成为相关立法的参与者
6.1.1 完善《工会法》增强其明确性和刚性
6.1.2 完善有利于工会工作的相关劳动立法
6.1.3 不断更新完善《中国工会章程》
6.2 工会应健全“维权”保障体系
6.2.1 工会应健全和拓宽利益诉求渠道
6.2.1.1 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
6.2.1.2 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6.2.2 工会应拓展维权方式
6.2.2.1 利用机制创新拓展维权方式
6.2.2.2 利用网络拓展维权方式
6.2.3 工会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6.2.3.1 关注农民工维权
6.2.3.2 加强女工维权
6.2.3.3 加强外聘员工的维权
6.3 工会应加强自身改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关系
6.3.1 拓宽工会群众基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6.3.2 改革工会管理体制,增强工会的独立性
6.3.3 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
6.4 工会应加强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建设
6.4.1 加强应对劳资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6.4.2 加强实现劳资双赢的能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本文编号:3813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1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