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与“幸福”: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伦理学之间的另一种对话

发布时间:2017-10-13 23:43

  本文关键词:“道”与“幸福”:亚里士多德与荀子伦理学之间的另一种对话


  更多相关文章: 亚里士多德 荀子 幸福 contemplation 大清明


【摘要】:"道"与"幸福"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对人类整体生活所设定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既是一种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德性体现,也是对于宇宙的理论性"沉思"(contemplation)。亚里士多德这种从现实实践活动到理论沉思的跨越或许可以用荀子"虚一而静"的方式来加以诠释和理解。对于荀子来说,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各种德性活动以及外在的伦理与政治规范,也在于通过"虚一而静"的方式达到的"大清明"境界。对荀子而言,实现"道"的途径不是单纯的神性思辨和冥想,而是首先要通过日常的德性实践,形成人们德性思辨的现实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虚一而静"的方式,一个人才能够用容纳世间万物的包容心态和追寻形而上本源的"大清明"境界来认识这个世界,从而获得"道"。"大清明"的境界虽然摆脱了外在具象的限制,具有自足性,但它却包含了所有的德性活动,是对所有德性活动乃至宇宙最高原则的形而上探求。亚里士多德同样也没有因为强调contemplation的重要性而忽略日常的德性实践。对他而言,日常的德性实践是实现"次一级幸福"的方式,也是实现"首要幸福"的前提和基础。Contemplation是一种对于人类最优部分(理性)和宇宙最优部分(努斯)的理论思考,它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德性行为之中,而是对于德性行为和宇宙原则的形而上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既包括了"实践性的幸福",也包括了"理论性的幸福",这二者理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形而上学与日常德性实践的关系上,我们可以找到亚里士多德和荀子思想的内在一致性。"道"或"幸福"既存在于神性思辨的至善中,也存在于德性实践活动乃至礼仪制度中。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荀子 幸福 contemplation 大清明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郭店楚简的早期儒家心性论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5ZXA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道”在中国哲学中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无论是道家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道都是他们各自哲学所追寻的最终目的和境界。就儒家之道而言,虽然它比较强调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在内在修身的层面也同样具有形而上的诉求。在荀子看来,儒家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

本文编号:1027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27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