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义利观及其评析
本文关键词:荀子义利观及其评析
【摘要】:战国末期,生产力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征伐不断、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荀子义利观形成的历史背景。荀子作为吸取百家之长的典范式人物,其义利观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他吸收了孔子以义为上的道义论、吸收了管仲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又对墨子的节用观和无差等思想进行了批判,最终形成了“义利兼顾、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荀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他的性恶论、天人相分的思想和隆礼思想。荀子义利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人生而有欲、隆礼以导欲、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这种兼顾义利的主张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又阐明了道德作为调节人们物质利益这一手段的重要作用,是礼义并用的义利观,因而荀子义利观又具有务实性、实践性和辩证性。荀子与孔子、孟子同为儒家杰出之士,在义利观上皆体现了道义论倾向,但三者由于在思想上各有侧重,因而又体现出一些不同。总的说来荀子沿袭了孔子以义为上的义利思想,又对孟子“舍生取义”的义利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荀子义利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作为荀子的学生吸收了荀子生而好利的观点;《礼记》吸收了荀子隆礼的思想主张,对人皆有欲的观点做了说明;王充和王夫之作为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对荀子生而有欲的思想进行吸收,肯定了满足人们基本物质欲求的合理性。荀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义利观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阶级立场,他的义利观又在立论基础、实现途径等方面存有一定局限。荀子的义利观是对同时期思想家观点的提炼和升华,,他看到了物质的繁荣和发展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合理借鉴荀子义利观的有益成分对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极有裨益的。
【关键词】:荀子 义利观 义利统一 以义制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2
- 1.1 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9-10
- 1.3 论文结构10
- 1.4 研究方法10-11
- 1.5 难点及创新点11-12
- 2 荀子义利观的形成12-25
- 2.1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3-15
- 2.1.1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13-14
- 2.1.2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经济背景14
- 2.1.3 荀子义利观形成的文化背景14-15
- 2.2 荀子义利观的思想渊源15-20
- 2.2.1 荀子义利观对孔子义利思想的吸收16-18
- 2.2.2 荀子义利观对管仲义利思想吸收18-19
- 2.2.3 荀子义利观对墨子义利思想的吸收19-20
- 2.3 荀子义利观的理论基础20-25
- 2.3.1 荀子的天人观20-22
- 2.3.2 荀子的人性论22-24
- 2.3.3 荀子的隆礼思想24-25
- 3 荀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5-34
- 3.1 义利之别26-27
- 3.1.1 义利之辨析26-27
- 3.1.2 义利之关系27
- 3.2 荀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27-30
- 3.2.1 人生而有欲27-28
- 3.2.2 隆礼以导欲28-29
- 3.2.3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9-30
- 3.3 荀子义利观的特点30-34
- 3.3.1 荀子义利观的务实性30-32
- 3.3.2 荀子义利观的实践性32-33
- 3.3.3 荀子义利观的辩证性33-34
- 4 荀子义利观评析34-45
- 4.1 荀子对孔孟义利思想的发展与扬弃34-36
- 4.1.1 荀子对孔子义利思想的发展34-35
- 4.1.2 荀子对孟子义利思想的扬弃35-36
- 4.2 后世对荀子义利观的发展36-41
- 4.2.1 韩非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与扬弃37-38
- 4.2.2 《礼记》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38-39
- 4.2.3 王充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39
- 4.2.4 王夫之对荀子义利观的吸收与发展39-41
- 4.3 荀子义利观的局限性41-42
- 4.3.1 荀子义利观立论基础的局限性41
- 4.3.2 荀子义利观实现途径的局限性41-42
- 4.3.3 荀子自身的局限性42
- 4.4 荀子义利观的当代意义42-45
- 4.4.1 “义利并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43-44
- 4.4.2 “见利思义”是实现个体道德的途径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后记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宗泽;谈谈社会主义的义利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2 李觐;社会主义义利观浅谈[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许淑贤;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观的五对新范畴[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4 黄亮宜;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J];学习论坛;2001年10期
5 张桂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J];冶金政工研究;2001年06期
6 冷溶;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的重要成果——读《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8期
7 史佳;《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8 陈德金;构建、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史佳;《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J];学习论坛;2002年09期
10 乔法容;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力作——评《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吉庆;;关于传统义利观念及其历史变迁的思考[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2 李德芝;邱瑞婵;;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价值导向[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3 齐铁志;何晓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4 罗江文;林鸿程;;谈儒家义利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信倍;田嘉薇;;儒家义利观的时代意义与当代青少年的义利观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6 王和平;;知识分子要树立与践行正确的义利观[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懿梅;;徽商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永祥;;浅论朱熹的义利观[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许珠武;;儒家义利观内在精神的现代诠释[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夏乃儒;;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A];炎黄子孙丛刊(1)——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文化建设[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晶晶;百年义利 百年荣光[N];首都建设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郭俐君;实业+资本“义利”突重围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程敢 本报记者 朔方;追寻“义利”的足迹[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4 实习记者 冯晓彤;百姓口碑是义利金字招牌[N];首都建设报;2011年
5 孙英 江苏省江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社会转型背景下义利观浅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6 记者 周萌;义利连锁店年内拟开至30家[N];首都建设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刘先琴;确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4年
8 黄楠森;义利统一 义先于利[N];人民日报;2002年
9 常宣文;诚实守信 义利相容[N];常州日报;2006年
10 中共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 蔡晓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N];九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刘向军;社会主义义利辩证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伟;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房宏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矛盾辨析及调节[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周延龄;新时期义利问题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义利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关心;思孟学派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朱登浩;孔孟的义利观与当代中国崛起[D];郑州大学;2015年
7 万欢欢;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商学院;2014年
8 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杜文;“孔孟荀”义利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曹红星;义利兼容—荀子“义利观”思想评析[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45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45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