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9:26

  本文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费孝通 交往内涵 交往特征 社会转型 心灵契约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乡土交往伦理思想渗透在种种社会礼仪、风俗和习惯之中,对维护传统乡土社会的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费孝通在早期儒学对农耕社会秩序的解释和回应方案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乡村交往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基础,概括了“乡土社会”、“家族”等乡土交往领域,探讨了熟人间的心灵契约、礼治秩序和无讼的乡土交往规则,以及乡土交往的特征,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土交往伦理思想。 除引言和结语外,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三章。 第一章,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形成。首先介绍了费孝通生平及其三次学术生命,其次勾勒了费孝通的学术思想,然后探讨了费孝通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解读,,最后针对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的理论渊源、社会基础、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的内容和特点。费孝通考察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分析了“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结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乡土交往伦理,主要包括血缘决定的家族伦理、地缘本位的熟人信任和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等三个方面。血缘决定亲缘关系、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人际交往关系;地缘本位决定了乡土人际交往和熟人信任的交往范围与原则;与团体格局相对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的,体现了中国乡土独有的公德与私德以及自我主义特性。 第三章,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评析与当代价值。费孝通的乡土交往伦理不仅呼应了时代而且还成为了传统农村交往伦理理论的支撑。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新形势下的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丰富和超越,市场经济理性人际交往下的“血缘、地缘关爱”和“亲情呼唤”以及“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结构模式。
【关键词】:费孝通 交往内涵 交往特征 社会转型 心灵契约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4
  • 一、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的意义8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 研究框架10-12
  • 四、 相关概念12-13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3-14
  • 第一章 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形成14-27
  • 第一节 费孝通及其时代14-18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解读18-20
  • 第三节 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的思想的形成20-27
  • 第二章 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27-42
  • 第一节 血缘认同的家族伦理27-31
  • 第二节 地缘本位的熟人信任31-34
  • 第三节 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34-36
  • 第四节 乡土交往的道德特质36-42
  • 第三章 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评析与当代价值42-50
  • 第一节 费孝通乡土交往伦理的评析42-43
  • 第二节 乡土交往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43-46
  • 第三节 当代农村人际交往的理想模式46-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成果目录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宇;;人生何处不相逢——瞿同祖与何炳棣的命运对照[J];比较法研究;2012年03期

2 费孝通;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一[J];读书;1997年09期

3 李培林;;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4 全京秀;崔海洋;;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5 吕文浩;;吴景超与费孝通的学术情谊[J];博览群书;2013年04期

6 张丽;;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18期

7 赵旭东;;法律之下的权力[J];读书;2013年11期

8 ;卷首语[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廖智宏;;杨圣敏主编的《中国学派的道路》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清媚;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2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62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0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