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
本文关键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
更多相关文章: 天人合一 思维模式 生态伦理学 后人类中心主义
【摘要】: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它不仅被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而且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观念包罗甚广,其理论视阈涉及宇宙观、伦理观、审美观和生态观等诸多方面。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一概念,即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角度研究“天人合一”,并进而把它运用到生态伦理学领域,探讨“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 “天人合一”观念从上古时代开始起源、形成和发展,经过了长期的历史与文明的沉淀,已经内化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思考方式之中,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从方法论角度看,“天人合一”观念表现为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整体思维模式,表现为一种由“合”到“分”再到“合”的“天人”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从认识论角度看,“天人合一”不同于“主客二分”,它是主客一体的思维模式。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在寻求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相互论争,但都没有摆脱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同时,相互论争和攻讦致使它们都陷入理论研究的困境。而“天人合一”观念作为中华民族对人类思想宝库的杰出贡献,博大精深,其思想内涵常解常新。尤其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天人合一”观念有着丰富的、独到的、不同于西方的见解。它以整体观、矛盾观和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扬弃了“两种主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了“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的无休争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后人类中心主义”新生态伦理观的确立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提供了认识和方法上的指导,它对于重建现代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的独创之处在于,第一,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维模式方面研究“天人合一”观念,可谓独具只眼,另辟蹊径,填补了该方向上理论的空白,开创了国内研究的先路。第二,如何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和对立、在此基础上重建现代生态伦理学,这是当前生态哲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通过对“两种主义”的扬弃和对“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超越,建设性地催生着“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的生态伦理观的确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是“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
【关键词】:天人合一 思维模式 生态伦理学 后人类中心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1.1 课题的提出9-10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分析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6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4-16
- 第2章 “天人合一”观念及其思维模式16-27
- 2.1 “天人合一”观念概述16-20
- 2.1.1 “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演进16-18
- 2.1.2 “天人合一”观念的基本类型18-19
- 2.1.3 “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论视阈19-20
- 2.2 “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方法论阐释20-23
- 2.2.1 辩证法的整体观和矛盾观20
- 2.2.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20-22
- 2.2.3 “天人合一”的矛盾观22-23
- 2.3 “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认识论阐释23-26
- 2.3.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23-25
- 2.3.2 “天人合一”对主客关系的认识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产生、论争与理论困境27-37
- 3.1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产生过程27-29
- 3.1.1 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期27-28
- 3.1.2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立期28
- 3.1.3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及其新趋向28-29
- 3.2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学派论争29-32
- 3.2.1 人类中心主义29-30
- 3.2.2 动物解放/权利论30-31
- 3.2.3 生物中心主义31
- 3.2.4 生态中心主义31-32
- 3.3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困境32-36
- 3.3.1 “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困境32-33
- 3.3.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困境33-34
- 3.3.3 “自然的价值和权利”问题34-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重建现代生态伦理学重建的启示37-47
- 4.1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两种主义”的扬弃37-40
- 4.1.1 对“两种主义”主体中心思想的扬弃37-38
- 4.1.2 对“两种主义”工具思想的扬弃38
- 4.1.3 对“两种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认识的扬弃38-39
- 4.1.4 对“两种主义”僵化思维的扬弃39
- 4.1.5 对“两种主义”伦理基础的扬弃39-40
- 4.2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超越40-42
- 4.3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后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42-45
- 4.3.1 “后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提出42-43
- 4.3.2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是“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43-44
- 4.3.3 “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定位44-45
- 4.4 本章小结45-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1-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炎平,刘建金;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2 侯桂秀;;生态伦理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唤醒[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3期
3 梅海丽;;从对抗走向兼容——“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齐慧丽;;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观[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5 林红梅;;生态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走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文明;;整合与超越:论新生态伦理观的建立[J];求索;2008年01期
7 田松;刘芙;;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看“敬畏自然之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黄爱宝;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透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叶平;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基础和取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01期
10 包庆德;夏承伯;;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及其启示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日亮;;试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晓鹏;;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的几点思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包美仙;;凸显生态伦理学在旅游高职教育中的地位[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海玄;刘芳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永学;;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佰义;;基于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7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茵;;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风景园林专业生态伦理教育探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耿潇;;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诗意地居住”与生态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2年
2 广西大学哲学系 张锐;生态伦理学的若干前沿问题[N];人民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罗俊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N];学习时报;2002年
4 唐凯麟;系统探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尝试[N];光明日报;2004年
5 雷健坤;生态伦理学的方法论意义[N];学习时报;2002年
6 雷毅;生态伦理学:一种新的道德启蒙[N];科技日报;2001年
7 江苏工业学院 周兰珍;走向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
8 向玉乔;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9 曾建平;关注: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甘绍平;当代西方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N];学习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整体论进路[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顺玲;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林森;野生动物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黄翠新;论生态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素芬;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杨建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中飞;“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王俊峰;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生态伦理学教育[D];河南大学;2013年
3 梁晶晶;论“右玉精神”的生态伦理意蕴[D];山西大学;2013年
4 邬天启;生态伦理学的观念、问题与出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5 晋文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环境协同论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2年
6 孙磊;略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王晓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许鹏云;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弗兰肯斯坦》[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杨晗;科学发展观与黑龙江生态大省建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10 陆天婧;中学生物课程中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0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7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