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然与应然:中国近代新法家礼法之辩的双重维度
本文关键词:实然与应然:中国近代新法家礼法之辩的双重维度
【摘要】:近代新法家面对救亡和富强的时代主题,试图从传统法家思想中寻找资源以应对西方法治精神,同时回应传统以来的礼治实践。他们认为,中国传统中本有"法治"或"法治主义"的思想,只是被误解而淹没在历史中,儒家的礼治思想确实在历史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新时代应当重新考量。新法家们面对礼治和法治问题,对儒家和法家所受的批判进行反思或维护,虽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双重维度:从实然的层面看,承认二者在历史上均起到维护专制、压抑个性的作用,应当加以批判和反思;在应然的层面,他们认为法治与礼治不必然引发专制,并且他们努力为其寻找超越社会制度的基础,这就是应然之道。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新法家 法治 礼治 应然之道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20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X082)
【分类号】:B82-051
【正文快照】: 礼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治理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互相制衡、互相作用,乃至于“礼法合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学者大多赞成礼法的历史价值,但关于礼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则分歧很大。本文就近代新法家学者对法和礼及相关问题的看法讨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史向前;;为有源头活水来——朱松道学思想及其对朱熹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6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7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袁启君;;湘西情结与沈从文军旅小说创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汪粼波;张明艳;;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6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何轩;;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内在理路与困境解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9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丹,许玲;发展的双重维度——论经济和伦理的有益结合[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刘敬东;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与康德、黑格尔:两种历史观之比较及其反思[J];学术研究;2003年08期
3 李军科;;梁启超国家主义的双重维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侯继迎;;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与自由维度[J];东岳论丛;2012年10期
5 张曙光;科学与人文:马克思哲学的双重维度及其统一[J];理论探讨;1998年04期
6 杜雅丽;;马克思技术批判的双重维度[J];沧桑;2014年02期
7 刘伟民;马克思哲学的双重维度[J];学习与探索;2004年05期
8 黄少强;;主客体双重维度下的矛盾存在形态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刘娜;;文化创意或文化商品化?——对古文物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J];东南传播;2010年05期
10 申永贞;王新举;;论当下境域中以人为本的双重维度[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秀荣;苟静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维度与全球化应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一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王海锋;从思想史和现实双重维度开掘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戴兆国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文化自觉的双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记者李玉;马克思主义研究:注重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李潇潇 王海锋;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余开亮;“性朴”与“性恶”:荀子论人性的双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梁昕照;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迈向纵深[N];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王珍;今天,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静;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双重维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2 苗捷;马克思唯物史观双重维度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077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07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