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经》对“中韩”道德发展及其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论《孝经》对“中韩”道德发展及其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意义
【摘要】:《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形塑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化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范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近邻尤其是东亚的朝鲜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成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和西方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冲击,克服现代文明病,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资源。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孝经》 中韩 道德发展 意义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12&ZD007)
【分类号】:B823.1
【正文快照】: 梁漱溟讲过:“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1](P23)《孝经》是中国儒学的重要典籍之一,是儒学论述“孝道”和“孝治观”的开山之作,是孔子及其门徒的重大文化贡献。中国两千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年03期
2 李顺连;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韩国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振华;;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向安强;李利坚;郑庭义;李思思;;传统孝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4 孙宏恩;;秦汉时期农业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5 秦佩;王永健;;古代小说戏曲中由“孝”引发的悲剧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赵锦;;“五四”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辛小红;;《论语》读书报告之“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8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袁祖社;;文化的伦理本质与现代德性生活的价值真理——公共生活中“诚”与“真”品质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贾雪丽;;论当代中国大学生“孝”德教育[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3 曹瑛;;儒家孝悌之道对传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施晔;施晖;;s泄缁幛摔堡搿感ⅰ埂毡兢趣伪葟[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5 彭春凌;;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2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军;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薇;儒家思想对韩国德育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飞扬;我国中学德育文化重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廖小芳;论道德行为的失范及其引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侣娟;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文斌;论唐律中的不孝罪[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立刚;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孝道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根德;儒教与未来社会──以韩国为重点提出的问题[J];孔子研究;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大刚;;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6年04期
2 冯静;;《孝经》的德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8年20期
3 杜娟;;1978年以来《孝经》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3期
4 吴点明;;试析《孝经》的现代意义[J];中国德育;2008年08期
5 史少博;;《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J];学术交流;2008年09期
6 史少博;;《孝经》的现代意义阐释[J];兰州学刊;2008年10期
7 马志勇;;浅析《孝经》中“孝”的制度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8 张付东;;晚近广东学者的《孝经》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李沈阳;;论汉代《孝经》学的发展[J];兰州学刊;2012年11期
10 张付东;;民国《孝经》学研究略论[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克良;;《孝经》“孝道”与古代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萍;;读孔子《孝经》后对“孝”的几点思考[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志民;;孝道[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大刚;;朱熹的《孝经》学论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6 罗骧;;文化垄断的形成:以汉魏六朝《论语》、《孝经》传习状况为例[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二卷)[C];2010年
7 王树声;;孝是作人之本 治国之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刘巧利;;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蔡方鹿;;朱熹的孝经学[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杰;不妨读读《孝经》[N];汉中日报;2007年
2 陈红彦;元刻《孝经》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魏德东;判决书援引《孝经》的积极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张京华;《孝经》:承接伟大的文化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庾向荣;《孝经》入判决体现法官智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郑文丰;孝文化:用爱敬之心为人与为事[N];贵阳日报;2012年
7 蔡玉霞;今天我们该怎样发扬“孝”的传统[N];烟台日报;2012年
8 李凯;大陆图书,深受岛内读者欢迎[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桂钿;挖掘传统道德的时代新内涵[N];北京日报;2011年
10 主讲人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张雁 整理 本报记者 颜云霞;百善孝为先,回归教育的本质[N];新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延梅;《孝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杨玲;《孝经》学谱[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明月;二十世纪《孝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李启;《孝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玉霞;《孝经》的思想及其背景与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景雪;清代《孝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牛新政;两汉《孝经》编年及其孝道探研[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祯t,
本文编号:1131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3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