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程伦理风险的工程师伦理责任与行动策略
本文关键词:面向工程伦理风险的工程师伦理责任与行动策略
【摘要】:随着工程实践活动的深入,工程伦理风险日益严峻。工程师在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对工程伦理风险具有调控作用,其伦理责任是工程伦理风险防范的必然要求。针对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缺失,探讨工程伦理风险与工程伦理责任的转向,探究工程师面向工程伦理风险存在的伦理责任的缺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伦理责任的行动策略。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现代技术伦理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编号:NCET-12-0913)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A012)
【分类号】:B82-057
【正文快照】: 工程伦理要关注工程发展中的伦理关怀,而工程师是工程伦理的主体。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与风险评估阶段的专业技术支持、工程实施阶段的具体操作与监督、工程结束阶段的验收与评估等方面对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强烈指向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工程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世新;开展工程伦理学研究 增强工程师责任意识[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2期
2 安鹏君;;风险社会视阈下的中国当代工程伦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楠;杨璐;;都江堰工程体现的工程伦理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 秦婧;;面向技术风险的工程师责任伦理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世新;;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范式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龚小凡;;当代艺术中的技术与泛艺术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莫茜;陈然;;视觉传播学视野下的数字出版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02期
6 李永胜;;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清伟;;论绘画在数字化中的危机[J];大家;2010年22期
8 罗玲玲,于淼;浅议工程技术活动中的设计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易显飞;;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进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刘婧;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跃红;;初议工程伦理学的建设方向——来自生命伦理学的启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秦婧;;面向技术风险的工程师责任伦理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郦全民;;心智延展与文化进化[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龚举善;;试论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6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世新;工程伦理学及其若干主要问题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王露;我国工程师伦理理论与实践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晓锦;从技术理性到理性技术的嬗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胜俊;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智t@;论社会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厉洋;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霞;安全文化视角下的工程伦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延臣,秦书生;关于技术自主论的综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陈爱华;;信息伦理何以可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崔海灵;;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工程伦理维度的遗忘?[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7年00期
4 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苏俊斌;曹南燕;;中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工程社团章程的伦理意识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郭飞;王续刚;;中国的工程伦理建设:背景、目标和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丽霞;于建军;;困境与走向: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11期
8 张恒力;胡新和;;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价[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02期
9 陈爱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经济与伦理悖论的认同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1期
10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磊;工程职业中的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孙和平;丛杭青;;信息哲学视域下的工程伦理媒介基础转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1期
3 肖峰;;论工程善及其实现方式的选择[J];哲学研究;2007年04期
4 菲利普·赫梅林斯基;程晓东;;作为熟练操行的全球工程伦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梁军;路光前;;工程伦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陕北地区能源产业的伦理考察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科学、技术、工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3期
7 仲伟佳;丛杭青;;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 齐艳霞;刘则渊;赵玉鹏;侯剑华;;信息可视化视野下的工程伦理前沿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8年05期
9 ;“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全国第二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01期
10 ;“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全国第二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胜俊;樊勇;李晓Pr;;从汶川512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丛杭青;仲伟佳;;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丛杭青;王伟勤;;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工程伦理——法国、德国、日本工程伦理的不同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丛杭青;王华平;;工程决定还是管理决定?[A];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一次全国工程哲学会议浙江大学参会代表论文集[C];2004年
7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U,
本文编号:1140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4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