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名儒对孝的诠释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徽州名儒对孝的诠释及其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徽州 陈栎 朱升 孝道 孝悌 家训 族规 徽学
【摘要】:徽州名儒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继承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孝是百行确立的基础,是"忠"之本,是强国固本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视孝道。徽州名儒对践行孝道的方法也进行了总结,认为应将孝贯穿于先人生死两界,应用物质载体和形式承载孝道,长辈应对晚辈言传身教,晚辈对长辈应行孝尽孝。徽州名儒围绕孝所开展的活动,对徽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全社会表彰和宣传孝道,严惩不孝者,将孝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各种形式的祭祀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徽州地区孝风盛行,"孝"维系了徽州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维护了徽州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B823.1
【正文快照】: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徽州地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孝”的宣扬和传承非常重视。徽州人遵守孝道,坚持孝道,传承孝道,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随着徽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学术界对于徽州孝文化也开始关注,对诸如徽州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致元;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及其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J];江海学刊;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房长及其权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甜;;旌德隐龙方氏与清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张安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宗族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文禄;;明清皖北妇女割股疗亲原因探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5 郭云凤;;明清徽州村落教化的形式及特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汪俊祺;;儒家伦理对明清徽州武术的影响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卞利;;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J];徽学;2002年00期
8 潘婧;;“板凳龙”背后的文化徽州[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于新颖;试论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文化内涵[J];饰;2005年03期
10 刘伯山;;清代休宁首村朱氏宗族的伦理生活[J];伦理学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李慧;绩溪东关冯氏宗族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杨琳;安徽桐城父子宰相家训思想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论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标准及其类型[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2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民间禁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陈瑞;一部富于学术创新的徽州社会史研究力作——读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吴媛媛;;明清徽州灾害初探[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5 史五一;;试析明清徽州会社的兴盛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志;2008年12期
6 何巧云;;徽州祭祀文书与徽州社会[J];寻根;2008年06期
7 王传满;;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家庭义务[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8 郑小春;;从繁盛走向衰落:咸同兵燹破坏下的徽州社会[J];中国农史;2010年04期
9 姚雪梅;;清代徽州名媛略论[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赵华富;论明清徽州社会的繁荣[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8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的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向前;徽州宗教文化的特色[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伯山;发达的徽州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琳琦 储常连;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9年
5 王振忠;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N];文汇报;2011年
6 李方泽;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唐力行;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N];北京日报;2005年
9 陆峰 余超;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性[N];安徽日报;2005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菲菲;徽州木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2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4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丁佳丽;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6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7 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9 程琴;明清时期徽州留守商妇的生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心怡;明清徽州女性的家族礼仪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80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8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