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化实践方式初探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化实践方式初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就是这些价值的伦理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实践取向、伦理规范与伦理规则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主义伦理规范缺失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品格、中国古代历史的经验教训等方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伦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化实践具有多重实现路径。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创新体系构建研究”(13AKS012)
【分类号】:D64;B82-02
【正文快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明确表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这十二个词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书胜;;从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与伦理的区分[J];道德与文明;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晓春;李兴佐;刘林;叶齐茂;;村庄权力结构视角下的“空心村”整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林杰;;美国院校组织理论中的科层制模型——以斯特鲁普的理论为原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3 雷晶;;论六本佳平的纠纷处理理论——对川岛法意识论的推进[J];研究生法学;2010年06期
4 李灵风;;从权力到权利——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年03期
5 刘雨;;乌托邦叙事的意义——格非《人面桃花》阅读笔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陈越骅;;伦理共同体何以可能——试论其理论维度上的演变及现代困境[J];道德与文明;2012年01期
7 宋光瑛;;《打擂台》:传统回归与共同体重建[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8 曾笑;;超越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对吉登斯与布迪厄理论的比较性评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1期
9 李向平;高虹;;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上)[J];佛教文化;2008年05期
10 李向平;高虹;;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下)[J];佛教文化;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文彬;李刚;;国外员工越轨行为问题研究综述——基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的视角[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3 吕燕平;;社群与族群[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谷征;;“北京调查”三十年后再反思:兼论中美早期受众研究之比较[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3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刘晓峰;我国乡镇干部行为的情境与过程[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志丹;贫困村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强国;会计价值论[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 王沛;战国时代的黄老“法”理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冯永刚;制度架构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昊;长三角地区城市社区传播系统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张曦予;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制度基础[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明;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农村社区权力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成祥;草根英雄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刘斌;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唐晓娟;残疾人婚姻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国栋;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佘勇;论教育规范[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传刚;结构与行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理性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叶青;贺州客家与瑶族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刚;;科技伦理化何以可能?[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2 赖志凌;;伦理化的社会关系与中国传统国家两重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朱四海;;论反哺政策的伦理化调整[J];经济学家;2008年06期
4 朱宝信;为何把政治性人权伦理化?──赵汀阳先生《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献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郑晓江;中国人死亡态度之检讨——死亡的伦理化[J];上饶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6 谢芳;王学锋;;我国家庭消费的非伦理化现象及成因[J];中州学刊;2008年01期
7 杨新磊;;“娱乐化”的“去伦理化”本质及忧思[J];伦理学研究;2011年02期
8 汪建云;;科技伦理化呼唤哲学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4期
9 于晴;;自然的伦理化与人生之“意”的形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江雪莲;关于政治伦理化问题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1183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18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