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本文关键词: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更多相关文章: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摘要】: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21
【正文快照】: 林语堂曾说:“当我们承认人类不免一死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时间消逝的时候,诗歌和哲学才会产生出来。”44以哲学与诗歌的形式来表述死亡,在中国古人中,庄子从形而上的哲理高度,第一个作出了惊世骇俗的颠覆性思考;到诗人屈原,死亡成了一种把生命逼向精神绝境,最终走向自杀前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若水,木铃;生命与心──论庄子哲学[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陈延庆;论庄子哲学的思维方式[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黄帝荣;陈芷烨;;面向文明的反思——《庄子》哲学的批判性申论[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3期
4 吴先伍;庄子智慧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尚永亮;论庄子的个体关怀和人生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刘月霞 ,李玉芬 ,张建功;“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7期
7 徐克谦;论庄子哲学中的“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刘学;庄子哲学思维的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9 柳松;;庄子人生态度得失谈[J];职教论坛;2005年35期
10 肖中云;浅析庄子哲学的现实批判及意义[J];兰州学刊;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军;;庄子人学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陈战国;;走出困境——庄子哲学的启示[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方;商国君;;从“道”看庄子的美学思想[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刚;;《庄子》游世主义人生理想的现代启示[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国安;;庄子精神·道·道化人生——亲证“生态美”之中国古代案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朱晓鹏;;探寻精神家园的庄子哲学[A];东方丛刊(1995年第4辑 总第十四辑)[C];1995年
8 陶东风;;死亡焦虑与庄子人生哲学的超越性结构[A];东方丛刊(1992年第4辑 总第4辑)[C];1992年
9 祝德顺;;从“说书”、解牛”探庄子的“道”[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罗坚;;生命的困境和审美的超越——庄子美学的生命意义[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风;人事洞达成心隐 庄子原来在世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庄子的视野与心境[N];解放日报;2009年
3 邢文祥;绿色的意蕴与智慧[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传承老庄文化精髓 丰富美丽中国内涵[N];光明日报;2013年
5 文尚;现代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马叙伦[N];光明日报;2000年
6 杨桂青;一棵树的快乐[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中云;论庄子心性思想及其意义[D];湘潭大学;2007年
2 代婷婷;庄子的死亡智慧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3 李永强;庄子诗化哲学[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彭晓坤;论《庄子》之“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盖钧超;从庄子看诗哲同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霍光;《庄子》的道和言[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丽文;庄子“间”的哲学释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莹莹;庄子哲学的生命关怀—心与形的分裂与合一[D];吉林大学;2007年
9 曹雪菲;《庄子》“道言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艳;论庄子哲学的批判精神[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09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20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