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旗人婚姻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本文关键词:清代北京旗人婚姻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摘要】:北京旗人婚姻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满族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生活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政策对旗人婚姻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深远影响。无论是婚姻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是家庭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北京旗人在自身不断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步丰富着自己的道德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包容、进取、文明的新道德风貌。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系列之满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编号:13&ZD064)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叶赫那拉家族族谱研究”(编号:2013B97)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项目“东北叶赫那拉氏族谱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19号)
【分类号】:B823.1;K249
【正文快照】: 清代北京旗人作为满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由于北京城是清朝的统治中心,因此北京旗人婚姻家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更能代表整个清代道德生活观念的主流。北京旗人的道德生活史,是满族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生活的组成部分。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家庭地位刍议———从考察“三从”之道切入[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3期
2 薛柏成;;《那桐谱单》及所附家世资料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3 杜芳琴;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定宜庄;;关于清代满族妇女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 llan Barr(白亚仁);论《王者》的由来[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尚继武;对男权的冲击和消解——论《聊斋志异》女权伸张[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4 徐时仪;;汉语惯用语“掉枪花”与“混腔水”考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陈德鹏;;咸丰帝的人格心理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7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8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9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生活的儒雅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姚虹光;;由一枚出谱宝云咸丰当十钱,浅议从钱文变革到铸造大钱的衰落[J];安徽钱币;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源;;性别与权力:清代女性参与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郗鹏;;清代岁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董柏林;党宁;;恪守与超越: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郗鹏;;清代拔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冯贤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7 no仁o
本文编号:1227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2278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