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系统理论的环境伦理观
本文关键词:基于自组织系统理论的环境伦理观
更多相关文章: 自组织 进化 自然系统 环境伦理 可持续发展
【摘要】: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并向着演化出具有更高"理性"的"理性偏好"的目标发展,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目的和价值选择。基于自组织系统理论,我们可以超越和扩展自然价值论者对价值所进行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划分,进一步将内在价值扩展为自然价值、族群价值和隐含价值三个层次的生态价值结构,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价值和目的的基础上阐明环境伦理义务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伦理规则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以及环境伦理义务与人类目的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扩展了人的道德关怀范围,将对伦理关系的考量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一直以来,对于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有不少学者做过归纳总结。[1]本文在相关总结的基础上,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提炼概括为:(1)涉及人与自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华夏,颜泽贤,范冬萍;价值系统控制论——从感知控制到生态伦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佘正荣;;生命共同体: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范畴[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包庆德;李春娟;;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论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研究论纲[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5 叶平;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特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李一为,李明;研究生选择科研课题的原则[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周美;;“近亲结婚”的生命伦理学思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李东涛;;复杂性科学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启示[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柴坤;;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向晖;;试论社会信用体系内部的协调发展——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廖小平;孙欢;;政治参与的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通进;;人对动物负有何种道德义务[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航;;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董正爱;;小康社会视阈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解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9 李小梅;沙晋明;;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10 郝云宏;李文博;曲亮;;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金宪;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煤矿生产系统脆性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何非;装配制造系统复杂特性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武文宾;冲击地压的非线性岩梁混沌动力学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玲;基于复杂性范式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平;非人类的生态权利[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2 王国聘;哲学从文化向生态世界的历史转向——罗尔斯顿对自然观的一种后现代诠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5期
3 包庆德;夏承伯;;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及其启示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包庆德;夏承伯;;生态创新之维: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包庆德;彭月霞;;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一[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余谋昌;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J];伦理学研究;2004年04期
7 李建珊,胡军;价值的泛化与自然价值的提升——对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的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6期
8 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范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3期
9 包庆德;从生态哲学视界看游牧生态经济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5期
10 包庆德,马冬梅;生态哲学:中国科学哲学界的研究及其关注度——从《自然辩证法研究》载文状况看生态哲学研究进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10期
,本文编号:1303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0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