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情而心安——道德困境中儒家的选择
本文关键词:顺情而心安——道德困境中儒家的选择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陆澄得知儿子病危,因而忧闷不能堪,阳明先生批评他爱亲偏了,已是私意。然而当阳明得知自己父亲病危时,却"欲弃职逃归",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探究。其实,阳明先生对陆澄的提点是基于理性的考量,但当自己遭遇此种危急时,则依于直觉之情。此情是人性深处的直觉的亲情,顺此情才能心安。安与不安,不是从理论推导、逻辑论证中得到的,而是情感的恰当安顿,心安是儒家面对内在困惑或道德两难处境时选择的依据之一。儒家肯定亲情,但不止于亲情,而是将其扩充、提升为普遍的仁爱之情,将"亲亲"与"仁民"、"爱物"统一起来,确立了由孝及仁,由身、家及天下的实践路向,扩充家庭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和谐。这也为我们的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今天,我们应当重拾儒学,彰显其在慰藉心灵、和谐群体与稳定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重大意义。
[Abstract]:Lu Cheng learned that his son was dying, and cannot endure sadness, love Wang Yangming's criticism of his side, is private. However, when Yang learned that his dying father, but to quit to escape, the differences are worth exploring. In fact, Mr. Lu Cheng's advice on Yangming is rational consideration based on but when he encountered such a crisi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t is human instinct intuition deep affection, I can feel at ease. An Shun and unease, not from the theory, logic argument, but appropriate settled emotion, peace of mind is a Confucian facing inner confusion or moral dilemma when one of the bases. Certainly the Confucian family, but more than family, but will enhance its expansion, universal compassion, "kiss" and "benevolence", "love" unity, established by the filial piety and benevolence, by way of practice, and the world, family harmony and expansion To achieve social harmony, this also provides useful inspiration for our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Today we should revisit Confucianism and show it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soling the mind, harmonious groups and stabilizing society.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ZX011)
【分类号】:B82-092
【正文快照】: 明人袁宏道曾有“儒家之学顺人情,老庄之学逆人情”[1]的讲法。这里的情不能理解为喜、怒、哀、乐之情,也不是好好色、恶恶臭之情,此情是人性深处的直觉的亲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的顺人情才自然、恰当,容易获得认同。当然,儒家对此种情的肯定,不是止于此情,而是将其扩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从文奇;;“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及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廖荣娟;;《古书疑义举例》文例略论(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陈心哲;;全心之德:“仁”的三方和谐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陈家欢;;“天”、“命”视域下的孟子良心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刘刚;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庞勃;李炜玮;;论中国丧葬文化中鬼魂迷信的流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刘全志;;论孔门“七十子”之称的由来和流变[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李天道;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李葆华;林慎思《续孟子》对孟子的解读[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博;;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敏;;试论孟子的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苇柳;;孟子的恒产思想及其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曹顺祥;;在语文教材中建构以「经典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单元及「以意逆志」批评话语的建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张燕婴;;孟子“仁”论的两面性与终极旨归[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唐元;;刘歆的学术倾向与西汉末的复古及革新——从《移书让太常博士》谈起[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赵明山;陈士玉;;《黄帝内经》论医业的传承与医学教育[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长庚;;试论儒家和谐理论的全球价值[A];和文化学刊(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丹;方玉润《诗经原始》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4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春华;高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申志兵;论儒家“以孝治天下”孝道理论的形成[D];吉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红;;论王阳明之乐[J];伦理学研究;2010年06期
2 黄百成;赵晶;;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及其实践论内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万丽珏;;关于王阳明与日本的关系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6期
4 邬宗国;;王阳明道德教育理念述要[J];兰台世界;2013年24期
5 暨爱民;;王阳明与思、田土司之治[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6 孟庆钰;;浅谈王阳明散文中的道义与担当[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史宏;林彪的“灵脑袋”与王阳明的“心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05期
8 高言弘,李春邦;手拿屠刀口念儒经的王阳明[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01期
9 李端;王阳明主体能动性原则论[J];运城师专学报;1986年01期
10 ;王阳明先生宴服像[J];阳明学刊;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毕诚;;王阳明的政教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史宏拯;;《象祠记》及王阳明民族主义思想在黔西的影响[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3 李明友;;“得鱼而忘筌,醪尽而糟粕弃之”——再论王阳明的经学观[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谢重光;;新民“向化”——王阳明巡抚南赣对畲民汉化的推动[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5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周翻翻;;浅析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正视贵阳“三创一办”[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永新;;王阳明的社会教化思想与活动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余怀彦;;谁敲响了北约的丧钟?——王阳明、孔子、耶稣还是《可兰经》[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忠平;王阳明的传奇人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传书;全球视角下的王阳明[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解玺璋;再谈王阳明为何畅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4 李欢 北京博闻春秋图书有限责任公司特约编辑;12王阳明为什么这样火?[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5 何郁;在修文“邂逅”王阳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诸焕灿;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7 刘少雄;上杭兴起“王阳明与上杭”学术研究热[N];闽西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蒋凤;“象祠与王阳明”高级学术论坛在黔西举行[N];毕节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发扬;电视连续剧《王阳明》创作签约仪式举行[N];贵州日报;2010年
10 厦门大学哲学系 乐爱国;王阳明:论自然知识[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洪卫;论王阳明的身心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3 赵旗;心学与禅学[D];西北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颖;王阳明《大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邱双成;王阳明“良知”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雪英;认识论视域中的王阳明哲学[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申淑华;王阳明《大学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张建华;王阳明良知学说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7 郑贺;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连祥;王阳明与康德的道德主体性思想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9 范津华;王阳明“良知”伦理意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立京;简论王阳明的心性论[D];河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6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