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清代道德生活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8-01-01 20:22

  本文关键词:论清代道德生活的特点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道德生活 特点


【摘要】:清代道德生活在其性质上与以往封建朝代无异。封建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满族变成统治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使清代道德生活具有道德制度化程度的提高造成道德虚伪的流行、首崇满洲、士人明哲保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和妇女命运悲惨等特点。
[Abstract]:The moral life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no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evious feudal dynasties. With the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the feudal autocracy, the Manchu nationality became the ruling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The rise of moral life in Qing Dynasty resulted in the popularity of moral hypocrisy, the first worship of Manchuria, the wise protection of scholars, the improvement of merchant status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作者单位】: 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项目编号:03AZX006)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项目编号:02JAZJD720007)
【分类号】:B82-052
【正文快照】: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有着与以往封建时代相同的历史条件。这种社会基础决定了清代道德生活在其性质上与以往封建朝代无异。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满族变成统治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清代道德生活相应地发生了某些变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封建朝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石;关立英;;满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凤云;清代北京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杨春俏;;清代科场加试试帖诗之始末及原因探析[J];东方论坛;2005年05期

4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5 张小莉;晚清文化政策之调整:从“崇儒重道”到“中体西用”[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6 郭景未;“重农”与“恤商”——康熙商业思想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4期

7 王薇;御门听政与康熙之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赵维国;构建与破灭:吴敬梓社会观念的嬗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朱红霞;简论康熙皇帝对西学的态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刘长江;清朝风闻监察述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公喜;;《朱子学提纲》与朱子学说特性[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龚书铎;;清代理学的几个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史革新;;清前期理学平议[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4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5 方国华;;孝庄昭西陵历史钩沉[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彦章;清代的奖赏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温秀珍;张问陶论诗诗及其诗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兰桂;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清政府对天主教的政策[D];暨南大学;2000年

2 赵殿红;“康熙历狱”中被拘押传教士在广州的活动:1662-1671[D];暨南大学;2002年

3 闫大伟;论康熙的西学观[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符静;论罗泽南的学术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5 周洁;清代《方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肖卫华;清代前期湖北籍高层文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田渝;清代中国与暹罗的贸易[D];暨南大学;2004年

8 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姚静冰;论汤鹏的学术思想[D];湘潭大学;2004年

10 支金平;魏禧论兵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应;;论义利问题之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袁祖社;;文化本质的“伦理证成”使命与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逻辑[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3 周丽艳;;艾丽丝·默多克道德哲学中“善”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4 程立涛;郝艳梅;;后现代性与公德困境三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冯淑慧;;论道德困境与儒家诚信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彬;;如何认识道德生活的困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珊;;道德人格与道德共同体的培育[J];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许建争;;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9期

9 王习胜;;国外“道德悖论”研究概要与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回娜;王丽萍;;个体道德境界及其层次性[J];学周刊;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泽环;;道德生活中的传统话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泽环;;《大学》和《政治自由主义》之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陈桂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陈泽环;;传承还是断裂——试论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陈桂蓉;;前言[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李彬;;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肖群忠;;“生活伦理”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陈泽环;;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秦越存;;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践哲学进路[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俊人;走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前沿[N];光明日报;2004年

2 王海昌;救助的道德考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蒋德海;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N];解放日报;2006年

4 宋希仁;怎样认识道德的“应当”[N];光明日报;2000年

5 中央党校 王杰;传统文化与主体价值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7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8 李兰芬;道德话语权问题及对策[N];苏州日报;2008年

9 樊浩;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卢晓军;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浅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4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覃青必;论道德自由[D];中南大学;2008年

8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1998年

10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洁;当代中国道德领域知行分裂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芳;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宇;论清代孝义文化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9年

4 陈鹤玲;道德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D];扬州大学;2003年

5 范晓光;道德话语的当代建构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喻文德;论天性与德性的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雁南;道德底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莉;从知行分离看道德教育的缺失[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胡剑云;关于德育逻辑起点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立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的变迁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6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6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