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与西方道德心理学视野下的移情、同情以及共同感
本文关键词:神经科学与西方道德心理学视野下的移情、同情以及共同感 出处:《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移情、同情和共同感是现代西方道德心理学中的重要范畴,它们对于理解人类的亲社会心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神经科学对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和研究,使人类了解到移情、共同感乃至于同情在生物学方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道德心理学对移情、同情和共同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人类亲社会心理、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伦理学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Abstract]:Empathy, compassion and common sense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modern western moral psychology, to understand the human Pro social psycholog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in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discovery and research,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at common sense and empathy, sympathy in bi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moral psychology of empath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on sense of sympathy, we can make the human Pro social psychology, behavior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thic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学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蓝基金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54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西方伦理学界越来越注意道德心理、道德情感在人类道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固有的实然道德心理或道德情感是道德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对象。任何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做的道德理论,都不能超脱于人类现实的本能心理倾向,而应以之为推论的前提和研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华;;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磨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叶坦;论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义利”观念的时代演化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武立敬;刘月岭;;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黄晓;;适应与超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一点浅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6 宋慧;;利己与利他——从“亚当·斯密问题”入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袁名松;;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原因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崔浩;;探析亚当·斯密的道德同感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杨秀香;李辉;;社会和谐对公共文明的诉求——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视角[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郭金鸿;;道德责任与当代道德建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姚轩鸽;;税收伦理问题初探[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黎元奎;;中国证券监管:价值模式及其转换——一个经济伦理学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4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9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夏兰英;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江小舟;论上海市万人就业项目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中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策权;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孙勇彬;;论约翰生在《塞维奇传》中的移情和同情[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侯广艳;;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侯博;;浅析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的恰当使用[J];考试周刊;2009年37期
5 张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蒋柯;海派摄影的精神理想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4期
7 朱晓红;移情与跨文化交际[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8 尹沧海;从王维到苏轼——论诗画交融及文人画的历史实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许曦明;“移就”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高洪第;小议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移情障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新奇;;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与道德心理学的意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万增奎;;西方心理学道德同一性的研究与启示[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立松;黄凯平;刘妍;田霖;刘儒德;;道德心理学中的情感问题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迟毓凯;管延华;徐光兴;;道德特质启动对潜在助人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陆慧菁;;幼儿自传体记忆与词汇定义的性别差异[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刘潇肖;寇_g;;移情对大学生关于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影响[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彭秀芳;;中国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兴超;杨继平;;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道德脱离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英凯;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彩虹;;国际水资源分配的伦理考量[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华;同情需要理性和原则[N];中国建材报;2000年
2 记者 胡晓明 谭新木;美不放心这5000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丛杰;主题超市让你移情别恋[N];中国商报;2002年
4 记者席淑君;济南交通事故认定不再同情“弱者”[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凸凹;《爱与同情》[N];北京科技报;2000年
6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吴文斌;中东 对美同情亦不满[N];人民日报;2002年
7 记者 谭新木;撞楼学生同情本·拉丹?[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钱在扬;怪亦不怪,小柴油移情民企[N];经理日报;2002年
9 记者 齐馨;有人同情泰山旅游[N];财经时报;2000年
10 张荣;自私与同情的和谐[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檀革胜;武满彻晚期乐队作品的音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缪丽芳;文艺创作中的自恋心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5 齐贵云;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哲;情绪体验与移情反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罗晓婷;镜像神经元及其社会认知意义[D];浙江大学;2007年
3 肖琼华;幼儿移情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文胜;道德运算[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瑾;抑郁症患者的移情结构与家庭动力特征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6 程
本文编号:1367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6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