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慈之爱与孝慈精神及其伦理效用
本文关键词:孝慈之爱与孝慈精神及其伦理效用 出处:《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孝慈之爱,源于亲子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中华先民基于自身的生存实际和的价值自觉,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关于生存的价值自觉意识,即孝慈精神。孝慈精神一经产生,就成为中华先民家庭及社会伦理实践的形上依据,且以其显著的形上功能而外显为孝慈伦理规范。在传统社会中,孝慈伦理规范,勾连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其伦理效用。孝慈伦理规范所以成功运行,关键之处在于其特有的差时补偿机制。在差时补偿机制的作用下,孝慈规范的伦理效用在亲子关系之间形成了一个闭路循环,有效地实现了亲子伦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Abstract]:The love of filial piety, derived from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basic human emotion. Chinese ancestors sublimated this emotion into the consciousness of survival value based on their own existence reality and value consciousness. That is, filial piety spirit. Once the filial piety spirit comes into being, it becomes the metaphysical basis of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ancestors' family and society, and its obvious function is the ethical norm of filial piety and kindness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Filial piety ethics norms, linked together, interact, play its ethical utility together.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filial piety ethical norms lies in their uniqu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ethical utility of filial piety norms forms a closed loo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ffectively realizes the unity of ethic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中国梦实现的道德支撑机制研究”(13CZSJ03)
【分类号】:B823.1
【正文快照】: 从价值观念看,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成为超稳定社会,其根本之处在于孝慈伦理,而孝慈伦理之所以形成并普遍发生效用,又在于中华先民基于自身生存实际所形成的价值自觉意识即孝慈精神。孝慈精神一经产生,便成为中华先民伦理实践的形上依据。这种形上依据,以其显著的形上功能外显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义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9年03期
3 王常柱;;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形上依据[J];河北学刊;2013年01期
4 王常柱;;权利义务观与亲子伦理精神的现代重建[J];兰州学刊;2014年07期
5 焦国成;赵艳霞;;“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J];齐鲁学刊;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珍;《韩诗外传》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的孝慈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王常柱;;孝慈精神及其现代内涵[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红霞;;曾子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4 许静;传统孝道与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当代际遇[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周明宝;;社会管理视野下代际关系的嬗变及其和谐发展[J];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6 刘红霞;;近二十年曾子及其学派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2期
7 王浩斌;;加达默尔对解释学普遍性的阐释及其实践转向[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马蓉仙;;大学生孝道态度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01期
9 邓妍;刘嘉毅;;孝文化在企业传播中的动因、机制与效果研究[J];东南传播;2013年09期
10 任爽;;中国传统孝道伦理再审视[J];读书文摘;201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娜;;儒学文化中“孝悌”思想的当代价值[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桂梅;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刘厚琴;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李晓英;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D];河南大学;2007年
9 刘红霞;曾子及其学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启;《孝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史永平;当代中国亲权制度的伦理基础及其现代走向[D];吉林大学;2011年
7 柯德;共产党政权下的中国婚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瀚文;仁孝本自一体感[D];兰州大学;2011年
9 孙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孝文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蒲中;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常柱;;孝慈精神及其现代内涵[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黄义英;;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原则与精义略论[J];华夏文化;2009年04期
4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J];晋阳学刊;2003年04期
5 戴茂堂;;中西和谐思想比较——以伦理学为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周海春;;中西和谐观的价值诉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 字的文化阐释[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8 罗国杰;;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J];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中杰;论转型时期亲子关系的转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杨晋涛;川西农村“称粮”习俗和亲子关系探讨[J];思想战线;2002年05期
3 蔡圣勤;克谐以孝的中西方诠释——中西方诚信的信任度源于亲子关系的差异[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张秋凌,邹泓;成人依恋研究在促进早期亲子关系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5 李燕;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亲子关系的特点及我国的相关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朱俊卿;农村亲子关系模式及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7 熊建萍;新时期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心理透视[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8 张俊相;;中国古代亲子观的多维视角与整合[J];道德与文明;2005年06期
9 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15期
10 洪彩华;;试从“反哺”与“接力”看中西亲子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怡春;;建立和睦亲子关系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2 高歌;侯玉波;;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亲子关系的视角[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田录梅;张文新;王姝琼;Doran C.French;;农村独生青少年与非独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友谊与孤独感[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胡睿;侯玉波;;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樊怡春;;建立和睦亲子关系 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李燕;;学前及学龄初期儿童对亲子相似性的推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张一兵;;建立现代亲子关系是当好21世纪父母的基本功[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8 山本登志哉;片成男;佐藤达哉;高桥登;竹尾和子;;日本与韩国儿童在自立过程中的文化特点:从围绕零花钱的亲子关系分析自我的结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文新;Andrew J.Fuligni;;青少年对待家庭义务感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尹红霞;;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唐洪 石绍华 郑纲 高晶;亲子冲突损害儿童安康[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储召生;重塑少年期亲子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瑶瑶;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加强亲子关系[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张传鹏;谈和谐亲子关系[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本报特约专家 刘晓祯;亲子间不满要疏导[N];健康时报;2005年
6 姚勇;刍议亲子关系否认制度[N];江苏经济报;2004年
7 刘学在 梁 焱;是否构成亲子关系应当允许推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小李;给亲子关系解愁添招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李江;“孝”与“亲子”不能失去平衡[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本报法律组;不做“亲子鉴定”也可以证明亲子关系成立吗?[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当前我国家庭亲子冲突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郑伟;亲子关系和亲子冲突管理方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陈皎娇;亲子共读的心理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王华栋;大学生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亲子联结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毕丹;大学生亲子冲突的一般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U,
本文编号:1371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