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报复性特恶道德问题及其治理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与报复性特恶道德问题及其治理 出处:《哲学动态》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报复性 社会排斥 道德行为 社会后果 行为手段 无辜者 道德教化 收入分配 共享式增长 收人分配
【摘要】:正根据道德行为动机、执行道德行为的手段,以及行为完成的结果,可将道德问题的性质区分为基本恶、比较恶、特别恶三个层次。面向无辜者和社会的报复性(或称泄愤型)的道德问题一般都具有行为动机特别恶劣、行为手段极端残忍、社会后果非常严重等特点,因而可以称之为特恶道德行为。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我国频繁发生的报复性特恶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治理之道,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紧迫任务。一社会排斥释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otive of moral behavior, the means of carrying out moral behavior, and the result of behavior completion, the nature of moral problem can be divided into basic evil and relatively evil. Especially evil three levels. Facing innocent people and the society of revenge (or anger type) of the moral problems are generally with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is particularly bad, the means of conduct extremely cruel, social consequences are very serious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xclu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etaliatory moral behavior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way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he urgent task of our society at present. A Social exclusion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研究”(13&ZD0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52
【正文快照】: 根据道德行为动机、执行道德行为的手段,以及行为完成的结果,可将道德问题的性质区分为基本恶、比较恶、特别恶三个层次。面向无辜者和社会的报复性(或称泄愤型)的道德问题一般都具有行为动机特别恶劣、行为手段极端残忍、社会后果非常严重等特点,因而可以称之为特恶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克莱尔·肖特;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2 伊莎贝拉·格伦伯格;人人有工作:社会发展峰会之后我们学会了什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3 熊光清;;政治排斥:一种新的分析范式[J];学术论坛;2008年02期
4 龙静云;;共享式增长与消除权利贫困[J];哲学研究;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亚娜;;“三农”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秦莉;;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8期
3 周晓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和谐因素及其消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贺宾;;走向对话交往的现代伦理生成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5 毛艾琳;;构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罗华莉;;素食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道德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许丽娜;张晓琼;;社会性别视角下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的考察——基于对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实证调查[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周吉;陈克杰;李顺华;;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价值——以浦东图书馆盲人服务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0年04期
9 姚秋艳;;我国弱势群体的权利困境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9期
10 窦有菊;龚天平;;彼得·辛格的经济伦理思想:撮要与评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通进;;人对动物负有何种道德义务[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唐均;;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政策的视角[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李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樝;;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村扶贫主体的多元化[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沈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问题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6 唐钧;;中国住房保障问题:社会政策的视角[A];激辩“新住房策论”[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晋运锋;当代功利主义正义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易爱军;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邹海贵;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磊;;交稿再遇“报复性”井喷[J];意林;2013年15期
2 单正平;;报复性消费[J];杂文选刊(中旬版);2011年02期
3 林燕妮;;情深难敌不相见[J];意林;2014年16期
4 ;惩罚的快感[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5年10期
5 董承会;;郝明:警惕房价再次上涨[J];山西青年;2011年05期
6 亦桑;;橡皮糖达人[J];可乐;2010年07期
7 亦桑;;橡皮糖达人[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0期
8 李忠元;;报复性相亲[J];草地;2014年02期
9 默少克;;黄光裕:一个中国梦的破灭?[J];章回小说(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阮峥;;报复性反倾销对外来反倾销起诉的抑制[A];经济学(季刊)第4卷增刊(总第18期)[C];2005年
2 吴竹心;;反击日伪军报复性“扫荡”回忆[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子石;执法活动“不仅要合法,更要公正”[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2 霜沐;对“报复性腐败”不能掉以轻心[N];检察日报;2010年
3 司马童;“报复性停电”背后是“山大王”逻辑[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4 杜晓;报复性拒诊凸显民间维权困境[N];法制日报;2014年
5 晏扬;“报复性停电”:可怜的权力耍横[N];济南日报;2014年
6 刘文;欧盟将撤消针对美国钢材进口的报复性措施[N];中国冶金报;2006年
7 浩瀚;“报复性腐败”,别只当狡辩[N];法制日报;2011年
8 徐晨;“报复性腐败”与官员选拔制度[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9 倪洋军;有一种官场现象叫“报复性腐败”[N];西部法制报;2011年
10 禹海君;“报复性检修”是对听证制度的恫吓[N];济南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婷婷;报复性反倾销与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定[D];南京大学;2012年
2 万海龙;报复性解雇法律规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3 姜超;报复性威胁对反倾销决策的抑制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73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