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背后的产业冲动与经济伦理问题——以中国遗产资源为例
本文关键词:“申遗”热背后的产业冲动与经济伦理问题——以中国遗产资源为例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各地对"申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很多并非是出于对世界遗产保护的人文关怀的需要,而是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产生的产业冲动,将那些具有独特价值与意义的世界遗产当做普通的经济资源来经营开发,单纯以经济指标来考量世界遗产的价值,不遗余力地"申遗"背后却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追求和政绩心理,由此导致的经济利益与道德关切的失衡引发了一系列有悖于经济伦理的问题。在对世界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过程中,道德关切与有效保护世界遗产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和谐一致的,并且在创造更广阔的利益空间的同时有效提升了遗产资源的利用价值。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enthusiasm for "inheritance", many of them are not out of the need of humanistic car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but driven by the utilitarian values of the industrial impulse. The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ose World Heritage sites as ordinary economic resources to operate and develop, purely based on economic indicators to consider the value of World Heritage. No effort has been spared to "apply for the legacy" behind the direct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achievements psychology. The resulting im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interests and moral concerns has led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contrary to economic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world heritage resources. The moral concern is in harmony with the economic benefits gained by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and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utilization value of the heritage resources while creating a wider space for the benefit.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分类号】:G122;B82-053
【正文快照】: 中国自1985年11月2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87年首次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截至2013年6月,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增至45项,其中文化遗产31项,自然遗产10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排名世界第三的遗产大国。除45项已被列入世界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耀华,赵星烁;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霞;党玲博;朱忠业;;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住宅改造策略——以夏热冬冷地区旧住宅改造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苏美岩;;生态安全意识及其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5 王一;张法瑞;;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观光旅游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6 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7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李天星;;生物进化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9 余明江;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吕志祥;;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保护现状及法律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当振;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力国;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芸;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实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雁军;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J];城乡建设;2002年03期
2 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少安;;变味的遗产保护[J];南风窗;2008年09期
2 孙华;;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与利用[J];文化学刊;2007年02期
3 刘庆余,王乃昂,张立明,李钢;论遗产资源开发问题[J];开发研究;2005年04期
4 王贞贤;顾必成;;论城市文化遗产的整合性开发与资本化运作——兼论无锡的探索和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束义明,李莉;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喻学才;;遗产创新三部曲[J];建筑与文化;2011年04期
7 甘丽;邓莹;;我国遗产资源制度管理模式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7期
8 张官妹;;利用历史文化村镇遗产资源建设新农村[J];华章;2010年31期
9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陈金华;;国内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卯辉;;创新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制的思考——建立四川风景名胜体系的构想[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吴世光;;开发与利用是遗产保护的基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3 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中的浙江省矿业遗产资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孟华;秦耀辰;;中国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两难还是双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6 张凌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误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7 范玉仙;陈峰云;;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管理问题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8 曹保明;;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开发[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文志;;遗产:民族的“种质资源”[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10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朝明;若尔盖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N];阿坝日报;2006年
2 刘树德;说风土话民俗山歌粤曲处处闻[N];深圳商报;2006年
3 青年学者 早报特约评论员 曾念长;巨资“申遗”不应鼓励[N];东方早报;2010年
4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从遗产到资源创新是一种更深刻的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周静;彰显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N];贵州日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试论大运河遗产的经营[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洪丹;申遗成功不是过度开发的理由[N];南方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薛皓邋李吉坤 王震;泗水“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N];济宁日报;2008年
9 记者 汪建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显成效[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梅 黄蔚;打造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提升贵州软实力[N];贵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洁;遗产保护区的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运伟;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闫美红;北京市昌平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金光;大兴安岭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齐敏;中国大陆社会力量介入文化遗产事业管理经营问题初探[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旭阳;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赵英如;青岛海洋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陈琳;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唐巧;风景区河流廊道遗产体系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小利;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改革策略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3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7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