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摈弃控制自然观:从代际剥削走向代际公平

发布时间:2018-01-06 02:03

  本文关键词:摈弃控制自然观:从代际剥削走向代际公平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控制自然 代际剥削 代际公平


【摘要】:控制自然观是人类从恐惧自然中演化而来的,是代际剥削意识的根源。控制自然首先要控制工具和控制使用工具的人,代际剥削必然产生。摈弃控制自然观,建立生态政府,遵从生态规律,提倡代内公平、崇尚代际关怀、代内节约储存、发挥代际创造,才能从代际剥削走向代际公平。
[Abstract]:The view of controlling nature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exploitation, which is evolved from the fear of nature. The first thing to control nature is to control the tools and the people who use the tools, and the intergenerational exploitation is bound to come into being, and abandon the concept of control of nature. Only by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government, obeying ecological law, advocating intergenerational fairness, advocating intergenerational care, saving storage and exerting intergenerational creation, can we move from intergenerational exploitation to intergenerational fairness.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控制自然意识是生态剥削思想的发源,源于原始人类的恐惧自然。随着科技发展,控制自然成为了资本主义生态剥削的内在逻辑。因为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生态剥削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必然产物。摈弃控制自然观,回归马克思主义征服自然的本意,是生态正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征服自然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晓华;赵运林;;“都市桃花源”:生态型城市群的先锋理念——以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董建中;王宜民;;生产力不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3 傅晓华;易果平;;论“两型”与“新型”的内在统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夏学銮;;社会发展与代际公平[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5 廖小平;论代际公平何以可能[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6 易果平;傅晓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探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廖小平,成海鹰;论代际公平[J];伦理学研究;2004年04期

8 曾建平;顾萍;;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J];伦理学研究;2007年02期

9 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张路雄;;对生产力定义的质疑和探讨[J];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献斌;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陈文林;任保平;;新型工业化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及其转变[J];商业研究;2006年13期

3 孙道进;“荒野”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症结[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赵运林;傅晓华;;生态足迹理论在长株潭城市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与改进[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6 赵运林;傅晓华;徐习军;;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7 刘湘溶;论生态伦理学的利益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1年05期

8 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J];读书;2002年05期

9 余谋昌;环境伦理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1期

10 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的应有视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廖小平 洪源渤;[N];光明日报;2005年

2 林静;[N];光明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小平;代际伦理刍议[J];哲学动态;2002年01期

2 武爱玲;正确把握代际伦理关系的发展方向[J];道德与文明;1997年04期

3 成海鹰;代际伦理研究的开拓之作——读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J];云梦学刊;2004年06期

4 王来华;城市生活演变中的代际道德关系[J];道德与文明;1986年05期

5 廖小平;论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条件和机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万俊人;一个不可省略的伦理维度——序廖小平教授著《伦理的代际之维》[J];书屋;2004年03期

7 李守义,吴崇恕;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J];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廖小平;代际伦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新的研究课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廖小平;代际伦理:一个新的伦理维度[J];伦理学研究;2003年03期

10 陈延斌,史经伟;传统父子之道与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建构[J];齐鲁学刊;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永盛;;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精神的汇报提纲[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2 陈亚南;;营建和谐的家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法中;张樱桃;;代际亲情互动共享天伦温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韦贵tD;;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杨宗传;;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台恩普;;由“城乡调查”谈我国孝文化及代际和谐[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7 马国章;;关于家庭代际和谐问题的探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谭德甫;;营造代际和谐文明温馨的家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吕万才;;家庭和谐是保障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坚实基础[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谷子;;家和孝为先[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科研局 董之鹰;孝文化与代际网络关系结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杨通进;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3 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杜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杨宜音;当代孝道蕴含何种内涵[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王维香;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人民日报;2007年

6 江苏省人民政府 朱步楼;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N];光明日报;2005年

7 朱步楼;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整体性价值及其体现[N];新华日报;2005年

8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哲学博士 潘自勉;探寻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N];南方日报;2008年

9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 叶红;怎样认识生态伦理及其教育?[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豆小红;老年保障的道德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华飞;基因工程的伦理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2 魏静;数字鸿沟的伦理问题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艳芳;关于现代和谐亲子关系的伦理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5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385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