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抗战音乐作品中的爱国主题

发布时间:2018-01-11 06:30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音乐作品中的爱国主题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爱国主题 价值演进 抗战音乐 伦理精神


【摘要】:抗战音乐是中华民族抗战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唤醒民族自强信念、自尊品格和英雄气概为主基调的抗战音乐形塑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唱出了83年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无分南北无分老幼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守土决心的中华国魂与中国气派,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共济时艰和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起到了凝魂聚魄、同仇敌忾、奋不顾身、所向披靡的巨大作用。承继并弘扬抗战音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Abstract]:Anti-Japanese mus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pic of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The anti-Japanese music, which is based on arousing the belief of national self-improvement, self-respect and heroism, has shaped the great spirit of anti-Japanese war. Singing 83 years ago an inch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blood, 100,000 young and 100,000 soldier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young and old are determined to sacrifice all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Chinese style, for the unity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go to the national disaster. To help the difficult times and win the overall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played a close soul, together with the common enemy, desperate, invincible role,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patriotic spirit in the music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or u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Dream, ha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抗战音乐的伦理精神研究”(CX2013B176)
【分类号】:B82-056
【正文快照】: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1](P10)当为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永远铭记。在这部英勇悲壮的史诗中,在民族危亡、共赴国难的历史语境下,“音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孟远;;多重文化力量的融合与交锋——歌剧《白毛女》诞生的文化语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吴逸飞;;战争影像与战争正义性建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杨红军;;《游击队歌》是怎样诞生的[J];北京档案;2011年01期

4 刘湘溶,李培超,陈宏平;论中国入世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5 王续添;;音乐与政治:音乐中的民族主义——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J];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03期

6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7 彭萍;;毛泽东诗学理论的特征与中国新诗的出路[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邱晓枫;;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中国音乐;2009年03期

9 李若何;翟继峰;;从戏曲音乐中吸取精华的经典作品——作曲家黄自先生《旗正飘飘》赏析[J];戏剧文学;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7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8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10 吴凡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伦理生态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义;;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杨文志;;学术交流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建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莹;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铮;战争的影像[J];读书;2005年01期

2 周桂银,沈宏;西方正义战争理论传统及其当代论争[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3期

3 ;前言[J];广西会计;1992年S1期

4 杨萌芽;从“裸体的诗”到构造“诗的躯壳”——中国现代诗学中的“艺术化”倾向探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朱学东;论毛泽东诗学理论[J];理论与创作;2001年03期

6 张舒予;;运用“元影像”解析人类的影像创造活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洛夫;诗歌美学传统与创新[J];唯实;2003年04期

8 陈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文史精华;2003年01期

9 王少青;;毛泽东的诗歌本质观和功能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席军,张杰;“秧歌”应是“阳歌”──陕北秧歌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本文编号:1408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08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