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伦理并行研究的合法性
本文关键词:技术-伦理并行研究的合法性 出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伦理并行研究 合法性 价值敏感性 伦理前置 技术创新
【摘要】:技术哲学的发展为技术-伦理并行研究提供了学科支撑;会聚技术(NBIC)的展开为技术-伦理并行研究开拓了研究视域;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技术-伦理并行研究规界了商谈体系。技术-伦理并行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中的价值敏感性设计、设计伦理和使用伦理的分离、技术与伦理的动态契合性等问题。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ethical subject parallel technology; converging technology (NBIC) to start technologyethics paralle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for technology and ethics of parallel circles. Rules Negotiation System technologyethics parallel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value sensitive desig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separation of design ethics and ethical use of technology and ethics, dynamic compatibility and other issue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科系;
【分类号】:B82-057
【正文快照】: 技术-伦理并行研究是技术哲学荷兰学派的研究策略,它基于经验转向背景下现实具体技术的研发、设计而提出的研究进路,它是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下行展开,因此技术-伦理并行研究有显著的实践特质及其现实价值。一、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支撑技术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视域广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4 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年01期
5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二)[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6 李波;;对伯格曼的“自然信息”概念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8 赵修渝;朱玲;;对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的哲学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孔成思;;文化视野下乔布斯技术创新探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10 万仁松;;两种技术哲学划分的困境与反思[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兵;;复杂性农业技术的社会选择——现代化大农业的复杂性思考[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尤军丽;;制度之技术哲学探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5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白岩;科技主体成功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胡丽;科技风险预防的综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秀山;知识视角下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优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严渊;绘画技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珍;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胜俊;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培源;从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看“道”与“技”的辩证关系[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丹;;论经济道德人[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周兰珍;;生态伦理学三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2期
3 张威;;“德福一致”: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杨义芹;;道德语言存在合法性的本体论诠释[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李晔;苗青;;后形而上学时代伦理规范的“基础”问题——对问题与概念的分析和澄清[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陈第华;;行政伦理妥协的合法性辩护[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孙道进;;从人的“对象性”到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2期
8 陈凤芝;试论法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J];天府新论;2004年03期
9 李伟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安乐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周兰珍;;合法性困境与价值观创新——生态伦理学现实之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樊浩;;“经济伦理”:一个虚拟命题?[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宋文新;;“熟人社会”中的行政伦理建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陈东冬;;伦理学视域下的民生幸福与服务型政府建设[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6 吴兰丽;;文化建设中的伦理视角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晓;呼唤财富伦理[N];经济观察报;2003年
2 杨秀香;信任危机与信任重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维武;冲突与和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宏平;经济全球化与道德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薛勇民;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诠释[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昆;非人类中心论何以可能[D];苏州大学;2007年
2 陈丛兰;《礼记》婚姻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国平;我国政府官员政绩追求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雄伟;干部公开选拔的伦理问题及其规约[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0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1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