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伦理学的语用学基
本文关键词:对话伦理学的语用学基础——兼论阿佩尔与哈贝马斯的先验语用学和普遍语用学之争 出处:《哲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佩尔 语用学 有效性要求 兼论 道德原则 同异 哲学流派 认知主义 奥斯汀 语言体系
【摘要】:正由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共同创立的对话伦理学,可谓当代德语圈内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或许是因为阿佩尔的艰涩和哈贝马斯的广博,国内学界对对话伦理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观点的介绍,并且主要限于哈贝马斯的相关观点,而对阿佩尔的对话伦理学思想、他与哈贝马斯之间的同异以及对话伦理学的来龙去脉等重要问题,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无意于也不可能全面探讨这些问题,而只是
[Abstract]:The ethics of dialogue founded by Apel and Haberma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of philosophy in the contemporary German circle, perhaps because of the aridity of Apel and the breadth of Habermas. The study of dialogue ethics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is mainly confin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viewpoints, and is mainly limited to Habermas' related views, and to Abel's ethics of dialogu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im and Haberma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dialogue ethics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are still lack of in-depth stud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2-09
【正文快照】: 由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共同创立的对话伦理学,可谓当代德语圈内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或许是因为阿佩尔的艰涩和哈贝马斯的广博,国内学界对对话伦理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观点的介绍,并且主要限于哈贝马斯的相关观点,而对阿佩尔的对话伦理学思想、他与哈贝马斯之间的同异以及对话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林;交往:新时代的哲学主题[J];长白学刊;2000年02期
2 刘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语言转换研究——从语言学转向维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4期
3 郑竹群;;语言哲学视阈下对语言学习本质的反思[J];东南学术;2011年06期
4 程关松;;现代法治文明元叙事中的社群主义修辞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曹志平;论解释学视野中的科学文本[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林庆家;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及其现代意义[J];福建外语;2001年04期
7 焦宝乾;;论法律解释的目标[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8 贾永华;;不必要的假设:普遍语法的先验前提与理论建构[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张今杰;林艳;;卡尔-奥托·阿佩尔的认知旨趣理论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12期
10 邵强进;黄维;;皮尔士真理观的实践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彬彬;;维特根斯坦论语言的规范性[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毕文胜;;理解问题研究与当代分析哲学的发展——国外学界理解问题研究述评[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3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6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赵丹;量子测量的语境论解释[D];山西大学;2011年
9 李娜;批判与追寻[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群;从语言游戏看理解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静辉;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D];兰州大学;2011年
3 梁静;波普尔与费耶阿本德科学划界标准观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明明;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划界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鲍晓利;海西科学解释网络模型中的隐喻[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房小娜;语言哲学视域下的关联理论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陈红桂;从公共领域到商议民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瑞林;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解析[D];山西大学;2007年
10 蒋军营;论教育理论语言[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东尼·托马西尼;盛方;;早逝钢琴家卡佩尔的录音珍品重见天日[J];钢琴艺术;2008年10期
2 成京秋;佩尔森安静地离开告别,但不放弃责任[J];乒乓世界;2005年06期
3 ;五环连着我和你[J];新体育;2000年04期
4 李欣洋;;挣脱父权制的束缚——浅议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琐事》[J];剑南文学(上半月);2013年12期
5 ;瑞典新首相戈兰·佩尔松[J];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06期
6 蔡静;;近在咫尺 远在天涯 论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独幕剧《琐事》[J];中国戏剧;2009年05期
7 张今杰;林艳;;卡尔-奥托·阿佩尔的认知旨趣理论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12期
8 陈琳;;论苏珊·格莱斯佩尔剧作《琐事》中的两性语言交流行为差异[J];国外文学;2009年02期
9 赛人;;于佩尔以及其它[J];电影世界;2009年09期
10 米卡埃尔·安德松;我可能会赢得金牌──近访佩尔森[J];乒乓世界;2000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文哲;英佩尔公司:从创新中寻找出路[N];经济日报;2008年
2 本报驻韩国记者 王林昌;佩尔松的半岛之行[N];人民日报;2001年
3 蔚 强;清华创投携手佩尔优 投资节能服务业[N];证券日报;2004年
4 ;我们不创造潮流[N];经理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文涛;考佩尔评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6 潘晓莹;西门子创投增资佩尔优[N];科技日报;2007年
7 蒋旭峰;鲁佩尔的新观察[N];国际商报;2013年
8 见习记者 张天阔;佩尔优:靠“省钱”赚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马世骏;瑞典前首相佩尔松“挂靴”笑别政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吴绮敏、何洪泽;胡锦涛主席会见瑞典首相佩尔松[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丹丹;森佩尔三个文本的形式原则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凌建娥;论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的艺术愿景[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静;苏珊·格莱斯佩尔戏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郭雅娟;舞台上的缺席女性:论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中主角的困境与解脱[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3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1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