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我国先秦时期天人关系说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12 14:00

  本文关键词:我国先秦时期天人关系说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 出处:《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天人关系 生态伦理 当代价值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确立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弘扬并传承我国古代的生态文化思想,对于推进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其中具有丰富生态伦理意蕴的观点主要有"明于天人之分"、"无为"和"制天命而用之"、"与天和"等,对当下弘扬生态文化理念,构建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启示:一是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二是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价值、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并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于人类发展;三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世界。
[Abstract]:The 18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18 in depth and tak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arrying forward and inheriting the ancient ecological culture thought of our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expos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which there are rich ecological ethical implications, are main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doing nothing" and "using it for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the destiny of heaven". "and Tianhe"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carr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of human beings in nature; Second, respect nature, recognize the value of nature,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awe of nature and use the law of nature to serve human development; The third is to build a new world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科技哲学中心;辽宁省委党校;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11BKS019)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对策研究》(DKS2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之中。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恒光;;章草命名与文体自觉[J];东疆学刊;2013年03期

2 张丛林;许立莉;;张载与王夫之人性论思想之比较[J];理论建设;2008年06期

3 颜世安;;荀子、韩非子、庄子性恶意识初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雷晓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道德化取向及现代启示[J];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5 敖莹霖;;先秦儒家义利观融于《经济生活》教学的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3年17期

6 邓声国;王公山;;论战时语境中荀子的诚信观[J];社会科学家;2008年12期

7 方永;;简论中西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之异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马灵君;;庄子形神论及其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9 张超;;从“群学”到“社会学”:近代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演变[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禹建华;《法苑珠林》异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瑾华;《诗经·周颂》考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颖慧;宋代商业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杨艾璐;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臧豪杰;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政治价值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桂罗敏;灾异与秩序[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炜中;试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丽;孟荀思想之比较[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霍星辰;中国古代耻辱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董丹丹;传统和合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伟;敦煌汉简中的兵器[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悦;论消费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魏蔚;中国古代儒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敏;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真;荀子教化思想及其现代性[D];长安大学;2009年

10 王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星;;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解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3年04期

3 文小勇,李磊,梁道刚;生态伦理:文化·功能·边缘化关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4期

4 王珉;生态伦理学与人的生存关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8期

5 刘厚琴;先秦儒道生态伦理的相通性[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罗移山;论《周易》的生态伦理思想[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余卫国;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格·孟和;试论蒙古族草原生态伦理观[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0 单正平;;生态伦理之我见[J];黄河;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芳;;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姜t,

本文编号:141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1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