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情操论》中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与影响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23:15

  本文关键词:《道德情操论》中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与影响问题研究 出处:《赤子(上中旬)》2015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情感变化 多变的人 影响


【摘要】:亚当·斯密于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道德情操论》,书中提出诸多人类情感的定义、产生原因、各种情感的相互关系以及每种情感的影响。斯密在书中也有对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的阐述,笔者对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有不同的个人看法,人们的思考各因素间不断斗争的结果不确定性激发着人情感的变化无常,以及由情感变化无常所带来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论述,通过对《道德情操论》中阐述的分歧与否与笔者个人的例证相结合的方式诠释笔者个人的观点,通过剖析为无宗教信仰的人群解释情感变化无常的原因,正视情感变化无常所带来的影响,也能客观看待情感变化无常的人。
[Abstract]:Adam Smith, who was 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Gesco from 1751 to 1764, published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 which presents a number of definitions of human emo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mo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each emotion. Smith also has a description of the root causes of emotional impermanence in the book, and the author has different personal views on the root causes of emotional impermanenc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esult of the const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 of people's thinking stimulates the impermanence of human emo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volatility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author's personal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described in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 and the personal examples of the author,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impermanence of emotion for the people without religious beliefs. Look squarely at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mpermanence, and look at people who are emotionally fickle.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B82-0;F091.3
【正文快照】: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无疑是一部哲学的经典著作,阐述同情、美德、各类适宜情感的观点等都是令笔者钦佩的,倾向于人的精神利他属性,笔者十分喜爱此书,笔者绝大部分思想是赞同斯密的观点的,分歧仅限于斯密对于人类情感变化的根本原因归咎于上帝的此类看法,由于笔者无宗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静;;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华;;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磨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叶坦;论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义利”观念的时代演化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武立敬;刘月岭;;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黄晓;;适应与超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一点浅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6 宋慧;;利己与利他——从“亚当·斯密问题”入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袁名松;;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原因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崔浩;;探析亚当·斯密的道德同感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杨秀香;李辉;;社会和谐对公共文明的诉求——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视角[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郭金鸿;;道德责任与当代道德建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姚轩鸽;;税收伦理问题初探[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黎元奎;;中国证券监管:价值模式及其转换——一个经济伦理学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4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9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夏兰英;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江小舟;论上海市万人就业项目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中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齐平;;全球经济困局的根源 从温家宝引《道德情操论》产生的反思[J];中外管理;2009年03期

2 杨思卓;;行而不乱的警世钟——读《道德情操论》[J];名作欣赏;2010年34期

3 罗卫东;老调重弹:研究型翻译的重要 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中译本说起[J];博览群书;2005年03期

4 潘启雯;;亚当·斯密的伦理关切与道德焦虑——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8年06期

5 李永增;;总理荐书 共享财富[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04期

6 刘琪;;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约束——解读《道德情操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张静;赵京娟;;对“斯密问题”的解读——简论《道德情操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张蕾蕾;;《道德情操论》读后[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年02期

9 杜帮云;米加宁;;《道德情操论》之“正义”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张习;;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应具备的美德——解读《道德情操论》第六卷[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晓南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院长办公室;《道德情操论》的时代启示[N];中国远洋报;2010年

2 河北 蔡晓辉;温总理为何屡荐《道德情操论》[N];嘉兴日报;2009年

3 上海伦理学会会长、教授 朱贻庭;《道德情操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N];文汇报;2009年

4 罗卫东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思想史梳理是跨学科对话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道德:一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调节手段[N];北京日报;2009年

6 新竹市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赖建诚;亚当·斯密的两个面貌(下)[N];东方早报;2013年

7 徐杰;获得财富的操守底线[N];学习时报;2013年

8 陈小康 顾鲁晓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道德 人类文明的遗传密码[N];人民法院报;2014年

9 记者 李念;回过头去请教亚当·斯密[N];文汇报;2009年

10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傅红春;经济学对“幸福”的离弃与回归[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时继锋;“斯密问题”与和谐社会人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2年

2 武阳;“斯密问题”的法理学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洪洲;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D];兰州大学;2009年

2 赵媛媛;论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道德判断的一般准则[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宣正林;同情,美德与正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涛;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人性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张卓莉;经济与伦理的统一[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华;亚当·斯密“合宜”思想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徐凤果;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人性结构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王太盈;斯密思想的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魏春雷;现代商业社会的立国之道[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16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16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a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