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拯救伦理又保卫历史唯物主义——从布莱克里奇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谈起

发布时间:2018-01-14 22:35

  本文关键词:拯救伦理又保卫历史唯物主义——从布莱克里奇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谈起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奇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奇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thics. In 2012, British scholar Blackrich published his new book Marxism and Ethics: freedom. In desire and Revolution, he tries to carry out a new theoretical synthesis. He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n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Marxist scientific factors and philosophical (including ethical) factors. There is also a historical consistency, the study of Marxism can not only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single dimension of science or value, but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philosophy of history, control the dual dimension to think. He pointed out that Marxist ethics does not originate from abstract or universal norms, but from concrete history, real life situations and people's struggle to overthrow asset-ism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society. The main content is the freedom of collective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virtue of solidarity among people. Blackrich's vie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f Marxism. There are also defects such as relativis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球视野下的马克思正义批判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4BKS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当代资本主义正义批判理论前沿”[项目编号:2013221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9
【正文快照】: 马克思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阐释散见于他的著作和通信中,并未形成系统的论述。因此,伦理道德等价值因素在他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道德观和正义观讨论中的关键问题。例如,在当代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自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杨文笔;;悲剧的美丽——试论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精神”[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蔡函伶;;悲剧精神的失落——浅论部分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7期

4 刘霞;;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5 唐玉清;生活在此处——论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偶然性[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6 张一兵;真善美圣的存在和不存在——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解读[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7 张松林;;电影《2012》的救赎观[J];电影文学;2011年02期

8 汪树东;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张一兵;戈德曼:缝合应该和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杨思基;简评戈德曼动态的总体性功能结构历史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芳;悲剧和希望[D];复旦大学;2011年

3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D];武汉大学;2006年

8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孙煜;论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三达;雷蒙·威廉斯“感觉结构”的批判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晓伟;从“无地彷徨”到“地火奔突”[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晓红;论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薇;论布尔迪厄“文学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鹏;中国文化叙事学发展历程与主要视角模式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8 尹飞艳;詹姆逊的超空间评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华;新女性神话[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晓杰;意识形态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方式[D];河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雅洵;王肇庆;;里奇人近亲通婚尝恶果[J];父母必读;1988年10期

2 吴自立;威廉·肯特里奇的图像世界[J];世界美术;2000年04期

3 谢忠岳;;奥尔德里奇是英国人[J];读书;1959年09期

4 铁律;奥尔德里奇论音乐审美[J];音乐研究;1987年01期

5 李莫非;;多面枭雄马克·里奇[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05期

6 Cutie;;时尚风向标妮可里奇的造型进化史[J];潇洒;2008年08期

7 佟才录;;到布里奇小镇去吹牛[J];晚报文萃;2013年10期

8 佟才录;;到布里奇小镇去吹牛[J];芳草(经典阅读);2013年07期

9 姚基;符号化与再符号化——读布里奇的《主体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2期

10 钟循捷;;“罕见的”城市[J];文化译丛;198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她重新找到了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朱国栋;约翰·拉特里奇:我眼中的中美经济四宗“最”[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韩成栋;归化穆里奇,不如规划未来[N];重庆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陈听雨;马克·里奇 毁誉参半的“石油之王”[N];中国证券报;2013年

5 廖阳;威廉·莫格里奇[N];东方早报;2012年

6 黄丽娜;有多少照片可以胡来[N];中国摄影报;2007年

7 黄艳;李屹会见美专栏作家厄里奇[N];新疆日报(汉);2008年

8 记者 林瑞华;蔡武会见马雷克·马贾里奇一行[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于盟;约翰·拉特里奇:“别去买国债,去买企业”[N];国际商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晓莹;一C一世界[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春燕;艾德里安娜·里奇早期女性主义思想中的矛盾性-《儿媳妇的快照》之解读[D];安徽大学;2014年

2 敬琴;路易丝·厄德里奇《痕迹》中的疾病隐喻[D];西南大学;2014年

3 任惠敏;路易斯·厄德里奇《痕迹》的原型批评解读[D];宁夏大学;2014年

4 于英楠;盖·里奇电影的叙事特色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5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25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