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视域下形而上学问题结构
本文关键词: 形而上学问题结构 存在学 神学 道德哲学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传统理解上,形而上学问题结构被归结为"存在学"—"神学"二维结构。但是,形而上学作为为经验寻求第一哲学原理的学问必然关涉到人的道德实践。因此,"应当之问"的道德哲学问题域也必然涵摄于形而上学自身的问题结构之中。在道德哲学视域下,形而上学的问题结构表现为"存在学"—"神学"—"道德哲学"三维结构或"理论—实践"的二维结构。形而上学自身具有的道德哲学的"应当之问"必然给人类道德实践增添了形而上学之维。人类道德实践与形而上学须臾不可分离。
[Abstract]:In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metaphysical problem structure is reduced to "existential-theological"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Metaphysics, as the knowledge of seeking first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for experience, is bound to involve the moral practice of human beings. The problem domain of moral philosophy of "should ask" must also be contained in the problem structure of metaphysics itself, and it is in the field of moral philosophy. The problem structure of metaphysics manifests itself as "existentialism"-"theology"-"moral philosoph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r "theory-practice"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It must add metaphysical dimension to human moral practice, and human moral practice and metaphysics cannot be separated for a mo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及当代意义”(项目批准号为:09SJB7200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ZD07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6
【正文快照】: 基于不同的问题域,形而上学就具有不同的问题式或提问式。形而上学的问题结构是所有问题式的总和。在“存在学”视域之下,形而上学的问题式表现为“存在者是什么”的问题,“存在者是什么”的问题即“先验”的“本质之问”;在“神学”视域之下,形而上学的问题式表现为“此在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强以华;论形而上学的意义[J];江汉论坛;1995年12期
2 舒也;;本体论的价值之维[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3 孙周兴;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帆;;海德格尔“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2 赵西方;;墨子形上思维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3 刘金龙;刘晓民;;应用翻译研究三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4 方向红;;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舒也;李蕊;;价值论美学论纲[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01期
6 方梦之;;应用文体翻译研究的定位与范畴[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孙周兴;;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9期
8 王时中;论理性悖论的嬗递与流变——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的视域[J];天府新论;2005年06期
9 王时中;;在“个体实存”与“角色共在”之间——重评萨特伦理学的构建理路[J];伦理学研究;2006年04期
10 舒也;;价值论美学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俊;雅斯贝尔斯的元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高雷;译学词典的本体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杨生照;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亚兰;本质追寻的迷惘和信念[D];厦门大学;2006年
3 张守奎;柏拉图的“Idea(Form)”:一种可能的超越论存在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杨小刚;从自身意识到人格[D];同济大学;2008年
5 高险涛;关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之任务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李春双;隐喻和换喻问题的哲学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章家琼;亚理士多德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本质学说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吴纪龙;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终结[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刘春雷;海德格尔异化思想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张赛赛;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还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周兴;形而上学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琦;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3期
2 刘平;阿戈娜·父权制神学·后父权制神学──对犹太典籍的女权主义解读[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2期
3 卓新平;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杨慧林;读解“圣言”——神学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过渡的问题种种[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5 ;《金陵神学志》投稿须知[J];金陵神学志;2008年02期
6 关启文;当代哲学神学[J];世界哲学;2003年04期
7 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岂能谋取神学的支持——对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的批评[J];学术月刊;2004年07期
8 刘晓杰;;弥尔顿的科学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郭兰清;托马斯的哲学化神学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10 金克木;逃犯的剃刀[J];读书;199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林;;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神学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孙慕义;;后医学文化语境的性神学[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黄启祥;;《神学政治论》中哲学与神学的关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姚智远;徐婵菲;;儒教神学对两汉之间丧葬画像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杜镇远;;解读康德对“上帝”理念的批判[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芳;;以本科毕业护生为主体的小讲课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A];河南省护理学会临床护理师资培训暨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9 申仁洪;;论中世纪基督教课程理念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何晓燕;郭成;;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神学可能科学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莫弘明;绘画中的神学[N];美术报;2002年
3 [奥] 雷立柏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神学伦理的原味呈现[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杨帆;西方经济学不是神学[N];中国经营报;2001年
5 王鸣阳;宣传科学还是宣传神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余中先;激动,惊讶,怀疑,,思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张婷婷;新理性主义与神学乌托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凌小辰(书评人);神学注视下的政治[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9 邢贲思;何物“谶”、“纬”[N];学习时报;2002年
10 唐晓峰;系统梳理和研究当代基督宗教全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2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陈树林;人类困境与终极关怀[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李菁;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存在思想的一种尝试比较[D];浙江大学;2008年
5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6 余平;汉晋神仙信仰的现象学诠释[D];四川大学;2006年
7 董江阳;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马利怀;神人关系合宜之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2 邓曦涛;现代性视野中的诗话神学[D];四川大学;2004年
3 马威;列奥·施特劳斯思想中的神学—政治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丽;马丁·路德犹太观的神学和历史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相龙烽;西方隐喻范畴的美学内涵[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刘国伟;圣经中的大卫[D];河南大学;2009年
7 刘茜;天人之间—孔子思想的神学精神探析[D];四川大学;2004年
8 娄伟;沈括神学观念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9 王慧;追寻遗失的智慧[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张秀宁;文学神性的消隐[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75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7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