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与巴特勒道德动机思想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 霍布斯 约瑟夫·巴特勒 道德动机 决定论 良心 道德情感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霍布斯认为动机的来源是欲望和嫌恶,而意志仅仅是一个机械运动。道德动机源于自利及其所伴随的对被伤害的恐惧。巴特勒将动机分为四种:自爱、仁爱、混合动机和良心。良心或反思原则引导思考行动的动机和后果,并做出赞许或不赞许的评判,它是高于其他动机的权威。霍布斯与巴特勒的思想都具备英国经验论的色彩,留下一些问题促使后来的哲学家探讨。休谟继承了霍布斯的道德来源于感觉的观点,以及巴特勒道德情感的思想,将社会同情看做首要的道德情感。康德在解决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难题时,否认道德标准与道德动机来源于经验,提出自由意志在于自由地制定与自由地服从道德法则。舍勒则进一步地综合了理性与情感,发掘了既非理性也非感性的先天性道德情感体验。
[Abstract]:Hobbes believes that motivation comes from desire and disgust, while will is merely a mechanical movement. Moral motivation stems from self-interest and its accompanying fear of being hurt. Butler divides motivation into four categories: self-love and benevolence. A mixture of motivation and conscience. The principle of conscience or reflection guides consideration of the motives and consequences of action and makes judgments of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It is a higher authority than any other motive. Both Hobbes and Butler's ideas have the color of English empiricism. Some of the questions left behind prompted later philosophers to explore. Hume inherited Hobbes' view of morality derived from feeling and Butler's thought of moral emotion. Whe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Kant denied that moral standards and moral motives came from experienc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free will lies in freely formulating and freely obeying moral law, while Scheler further synthesizes reason and emotion, and explores the innate moral emotional experience, which is neither rational nor emotional.
【作者单位】: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河南工程学院;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一、霍布斯的意志概念作为近代唯物主义的奠基者,霍布斯在其巨著《利维坦》中出色地展示了机械的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体系。知识体系的来源是感觉,动机体系的来源则是欲望。在霍布斯看来,人类有各样的欲望和嫌恶。所谓“直接与行动或不行动相连的那种欲望或嫌恶”,霍布斯意指导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强昌文;;权利:社会公平的“阿基米德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张万军;赵友新;;儒家伦理量刑观与当代伦理量刑要素法定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蔡保兴;;论荀子“礼”与霍布斯“约”思想之异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扬;;古典自然法梗概——古典自然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张玺;;科技与人文精神断裂后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李有学;汪来杰;;国家与政党:工具性选择与均衡性调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伟清;;社会公德:范围与特征[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高卫民;;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9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嘉杰;商业贿赂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与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沈军芳;借鉴美国LLC制度之利弊分析及过渡性安排[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旭;网络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巍;于泉蛟;;霍布斯道德哲学的内涵及其影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龙海燕;;荀子与霍布斯的性恶论之比较[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0期
3 达恒;;荀子与霍布斯对“人性恶”的认识及其矫治策略比较[J];古代文明;2008年03期
4 刘科;;霍布斯道德哲学中的理性之思[J];道德与文明;2007年02期
5 王军伟;;霍布斯利己主义人性观探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杨韶刚,吴慧红;确定问题测验与道德心理的结构成分探析[J];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7 王星;;道德科学的不同面向——从韦伯看涂尔干[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8 韩文书;;论萨特前期的伦理自由观[J];传承;2009年20期
9 岳磊;;叔本华的悲情伦理[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吕航;我国道德动机实证性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郑丹平;;追求崇高——从孔子主体性道德观说开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李长伟;;启蒙时代的开启与古典公民教育思想的终结[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纪如曼;;萨特伦理学基本框架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李敏;;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德性伦理建构[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吴秋兰;;论对自利本能的道德关注——兼评近年道德评价热点事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偏执的布道者[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杨秀香;科学发展需要道德支持[N];大连日报;2009年
3 唐凯麟;读《制度伦理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南京师范大学 陈真;美德伦理学的现状与趋势[N];光明日报;2011年
5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延延;利他与利己的纠结[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华;在道德与政治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代东;托马斯·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刘洋;霍布斯政治伦理思想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于越;休谟正义思想述评[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杜修望;论道德素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小迎;休谟的正义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左洪剑;正义的动机[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芹;巴特勒“良心”学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欧阳德君;斯宾诺莎的伦理自由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汤宽新;张h;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冀艳丽;莎夫茨伯利的道德情感论[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9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8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