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过程中道德的交互影响及其意义——以魏晋隋唐时期的道德生活为例
本文关键词: 民族融合 夷夏之别 夷夏之辨 魏晋隋唐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魏晋隋唐时期,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往来频繁,在文化上日益互相影响。民族间冲突、对抗、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道德交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的道德既保留着本民族特性的一面,又表现出相互吸收、彼此接纳和认同的一面,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念。魏晋隋唐时期民族间不同的习俗及道德,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征。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Wei, J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had frequent exchanges, and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each other in culture. The process of ethnic conflict, confrontation and integration wa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each nationality's morality. The morality of each nationality not only retains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shows the side of mutual absorption and mutual acceptance and approval, which has created the common moral psychology and moral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different customs and morals among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Wei, J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so on.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ultural diversit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传统人伦观的价值合理性及其现代审视研究”(批准号:13BZX071)
【分类号】:B8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铭;;试论后秦政权兴盛与衰亡的原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王莉;;《世说新语》中的自我标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孙光;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4 王东洋;;中国古代“品行”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影响[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5 霍省瑞;;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郑永华;;清代北京业缘商馆宗教民俗的社会功能试探[J];北京历史文化研究;2007年02期
7 张兴成;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陈琳国;;休屠、屠各和刘渊族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渭清;阮籍人格建构的文化阐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李剑清;陆机人格心态探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安性栽;;《国风》之婚姻观念辨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郑永华;;清代北京业缘商馆宗教民俗的社会功能试探[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3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性质刍议[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9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龙蓉;宋代女性继承制度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4 郭雪莲;东吴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春雷;民国山东丧葬习俗研究(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永志;侯外庐土地国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8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婷;山国的批判与想象[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旭彬;论“夷夏之辨”的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李建华;;中唐文坛的夷夏之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王建美;;南宋遗民的产生[J];消费导刊;2007年14期
4 李丽杰;;中国传统对外理念与涉外机构[J];兰台世界;2009年18期
5 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刘统;历史统一大趋势的展示——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读后[J];史学史研究;1997年04期
7 马先彦;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8 马雪芹;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张振昌,熊彤;民族融合与中国小说之嬗变[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静,张冲;民族融合中的中国服饰[J];美与时代;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3 孔毅;;应当重视对北朝后期民族融合的研究[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吴江;;略论民族融合及与时俱进地发展人的自由[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5 燕宝;;一块今立的古碑,民族融合的见证[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杜文玉;;隋唐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特点[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7 陈怀荃;;赤峰——东北地区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杜晓黎;;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草原丝路贸易与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9 文芳;;论隋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及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10 邓可卉;;古希腊与中国隋唐时期太阳运动理论的比较[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何星亮;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三 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冯建华;促进民族融合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春兰;文化托起民族融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何星亮;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二 汉族是如何融入少数民族中的[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陈克进;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和亲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魏忠;足球,推动文化与民族融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牛锐;百家姓是民族融合的产物[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李广洁;大同在中国民族融合史上的地位[N];山西日报;2010年
10 布而;新疆戏剧民族融合的新篇章[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和庆锋;隋唐太原王氏的变迁与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泽;碑铭所见宋元以来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D];郑州大学;2013年
4 刘昆笛;胡安国《春秋》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吉林大学;2010年
6 徐燕;隋唐故事考论[D];扬州大学;2010年
7 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天琪;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9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U,
本文编号:1502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0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