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的比较与启示
本文关键词: 国内外 网络伦理 启示 出处:《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捷,而网络文化霸权、信息污染、网络安全威胁等问题则严重威胁到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从网络伦理的学术基础和研究内容方面比较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的异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网络伦理体系、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秩序均有裨益。
[Abstract]:The network brings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fe and work, and network cultural hegemony, information pollution, Problems such as threats to network security have seriously threatened people's normal network life and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 on network ethic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compared from the academic basis and research content of network ethics.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our network ethics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network social order.
【作者单位】: 钦州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ZZZ025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梅英;谈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生态危机发生的主导根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艳娟;中国网络伦理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建东;网络拯救技术、法律与道德[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元;;网络信息共享与信息独占问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陈芬;网络技术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关怀[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沙勇忠;;信息活动的伦理维度[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5 何志钧;秦凤珍;;网络传播与审美文化新变初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彭华民,侯莹;论虚拟社区与人际互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马雁,李育全;生态法学的起点择定与价值回归[J];当代法学;2002年06期
8 温卫东;刘强;;论网络传播的伦理建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9 韩玉德;网络经济的伦理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叶继红;打击高科技犯罪 保障国家信息安全[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景阳;;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兼论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思想和行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丽莉;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宁;因特网上版保护问题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3 李娜;反盗版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马恒平;网络行为的心理伦理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5 刘柏林;论网络道德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易艳;关于网络伦理规范建构的若干问题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苏苏;网络经济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8 陈雪辉;《案例》:RPS公司[D];暨南大学;2002年
9 覃幼凌;网络道德:问题与出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军;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资姿;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钱钟坤;青少年学生网络伦理难题的成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蕊,沈春军;构建网络伦理体系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年04期
4 吕耀怀;网络伦理:本土资源与全球性道德共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育红;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异同辨[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6 龙小平;论网络伦理的性质及建设的基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4期
7 蒋小燕;;浅议网络犯罪的原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陈卓武,许莲华;在高校设置网络伦理课程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杨荣;网络伦理问题之我见[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4期
10 周玲;关于网络伦理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军;网络伦理问题探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刘传良;网络伦理及其研究策略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5年07期
3 袁纲;网络伦理研究现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4 李秀清;浅议网络伦理发展方略[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年01期
5 李悦,张明毫;浅谈网络伦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4期
6 黄寰;建设新型的网络伦理[J];社会科学家;2004年03期
7 赵兴宏,唐丽琴;网络伦理问题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张安柱;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讨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舒健;网络伦理存在的问题与网络伦理建设[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0 韩丽丽;论网络伦理建设[J];石油政工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琅琅;;信息哲学视域下的网络伦理建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宋吉鑫;;网络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宋吉鑫;;网络伦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吴承越;;网络伦理建构与道德自律[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莉;;网络信息资源伦理问题探究[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陈莎莎;周昭蓉;;中国大陆价值观研究近况述评——分析比较国内外心理学领域里对中国大陆价值观研究的近况及其对跨文化价值观研究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符明秋;;运动道德研究评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国兴;崔郁健;秦宪尧;;医学伦理学的新课题——安乐死[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耀怀 作者系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网络伦理的本土化与全球性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伦;WEB3.0时代:网络伦理能否终结[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王路军;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N];人民日报;2001年
4 方政军;《网络伦理》提出构建互联网安全需四措并举[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肖群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贵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传统“慎独”精神:现代网络伦理的富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王早霞;第四媒介:呼唤网络伦理[N];山西日报;2008年
7 王正平;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N];解放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彭国华;网络世界中的伦理[N];人民日报;2002年
9 刘啸霆;网络伦理开启新文明重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李钢;探寻网络世界的“良知”[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琳;从“我”到“类”的责任[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载熙;“网络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2 高磊;构建我国和谐的网络伦理策略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3 史秋培;“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卫海平;论网络伦理建设的途径[D];山西大学;2012年
5 李新;网络伦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豪略;网络伦理中虚拟与现实的冲突[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争;基于道德认知角度的我国网络伦理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罗丹;“人肉搜索”的伦理学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何菁;当代中国网络伦理初论[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李锦峰;网络伦理关系的理性分析与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03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0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