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中华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8-02-13 20:54

  本文关键词: 中华优良传统家风 核心价值观 家庭道德教育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是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重要载体,并以践行、树立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优良的家风往往起着践行和培育儒家核心价值观并为践行儒家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路径、行动方案的伦理妙用。德善立家、耕读传家、勤俭旺家、和谐兴家以及家国同构、利国利家构成中国传统家风的主旋律与主基调。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总是教人尊道贵德,宽而有制,和而不流,既做有追求、有主见、有理想的道德个体,同时又能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同他人共享人生的和谐与美满。中华优良传统家风大量涉及齐家之道和各种家庭关系的正确处理,提倡孝敬父母、夫妻和睦、敬长尊贤等。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家风家教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Abstract]:The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of famil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values, with the aim of practicing and establishing core valu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fine family style oft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ing and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and providing a practical path for practicing 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The ethical magic of the action scheme is to build a good family, to cultivate and read the family, to work hard and thrif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family, and to construct the same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Li Guoli makes up the main melody and main t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tyle.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tyle always teaches people to respect the way of virtue, to be broad and to have a system, and not to flow, both to pursue, to have their own opinions, and to have an ideal moral individual.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good at handling al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and sharing the harmony and contentment of life with others.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tyle 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way of Qi and all kinds of family relations, and advocates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 for parents and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82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显运;;宋代耕牛牧养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李永卉;;宋代豪横的危害以及惩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赵子文;苏轼当涂行踪交游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牛杰;;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崔文印;;根深实遂 膏沃光晔——读严绍t椊淌凇度詹睾杭票臼槁肌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赵振;;论中国古代的官德教育[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杨忠谦;;金代文学家族的空间流动与文学交流[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10 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石瑞丽;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赵永平;陆游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吴小英;宋代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丽丽;宋代商人经济犯罪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魏哲;宋代妇女财产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畅;夫妻财产制类型成因分析及其对我国当前立法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年

9 高著军;宋代家训类著述考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志学;唐宋时期家庭生计问题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镛;我国古代对青少年的家庭道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1992年06期

2 ;家训——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J];父母必读;1983年03期

3 巴永贵;;论宋代家训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年05期

4 林殷;;中美家庭道德教育差异比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5 段文阁;《颜氏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齐鲁学刊;1989年03期

6 袁敏;谈谈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J];道德与文明;1990年05期

7 王常柱;;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形上依据[J];河北学刊;2013年01期

8 郑珠仙;家庭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J];教育评论;1996年02期

9 郑建三;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10期

10 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缪建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家庭道德教育[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曹龙友 李思思 记者 高洁;洪城家庭道德教育精彩纷呈[N];南昌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吕娜 通讯员 黄小丽;家庭道德教育宣传月活动有声有色[N];阿克苏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时伟;社会转型期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康慧萍;蒙古族家庭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园;当代中国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D];青岛大学;2011年

4 吴小红;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朱怡娜;儒家伦理视域下的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9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09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