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发布时间:2018-02-13 22:27

  本文关键词: 《论语》 伦理 道德 精神哲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展现为何种"‘精神’形态"?开辟了何种"中国传统"?通过对《论语》进行精神哲学诠释可以发现,《论语》以"礼"、"仁"为基本概念,呈现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道德话语;建构了以"克己复礼为仁"为基本模式、"礼"的伦理世界与"仁"的道德世界辩证互动、透过"克己"扬弃两个世界矛盾的精神哲学;开辟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位的精神哲学的"中国形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矛盾是内在于其中的"中国问题"。精神哲学诠释不仅是关于《论语》的精神哲学发现,而且可以演示其对于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意义。
[Abstract]:What kind of "spirit" form does the ethics and moral thought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ow? What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 has been opened up?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e can find tha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akes "propriety" and "benevolence" a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esents the ethical and moral discourse with the temperament of "spiri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moral world of "courtesy" and th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thical world and the moral world of "benevolence" based on the basic pattern of "retribution of oneself", and develops the ethical-moral integration through "surrendering oneself" and abandon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worlds. The "Chinese form" of the ethically superior spiritual philosoph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is the "Chinese proble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iritual philosophy is not only the discovery of the spiritual philosophy abou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ut als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Moreover, it can demonstrate the meaning of "spiritual home" for Chinese ethic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多元文化、网络技术条件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DEA070062) 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0&ZD072) 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10AZX004)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2002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92;B22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浩;;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J];学术月刊;2006年05期

2 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丁成际;;儒学与当代日常生活伦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彬;;潜规则下的道德生活解析[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sノ,

本文编号:1509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09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