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之根:如何回答马克思的“形式美三问”
本文关键词: 形式美 辩证法 黄金律 主客观统一 出处:《文史哲》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在1857年应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由于当时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学资料缺乏,马克思提出了"形式美三问"之后,一直争论未果。这里,对该问题,尝试作如下回答:第一个问题形式美的哲学根据,笔者认为黄金律是可以见证的辩证法:依据黄金律数据画出的偏心涡状线和S线,反映了辩证法的全部规律,是美的两个典型图示,都属于一个立体的螺旋体(美的原型)。这一模型构成了形式美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关于第二个问题美的形式分析:自然美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形式美;著名的建筑、雕刻、文字、书法、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全部形式要素,构成了美所呈现的黄金律辩证法。第三个问题关于形式美的心理分析,实际上审美过程中视觉对有效信息的"特征抽取"和大脑进行加工整合时都有主观参与,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Abstract]:In 1857, Marx wrote the term "Aesthetics" for the New American Encyclopedia.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aterials on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art history, Marx put forward the "three questions of formal Beauty", and this argument failed. To this question, I try to answer as follows: the first question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formal beau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golden law is a visible dialectic: the eccentric vortex line and S line drawn from the data of the gold law reflect all the laws of dialectics. Are two typical illustrations of beauty, This model forms the central link of the formal aesthetics system. On the second question, the formal analysis of beauty: the nature of natural beauty is the abstract beauty of opposites; the famous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ll the formal elements of writing, calligraphy, music, poetry and painting constitute the golden dialectics of beauty. The third question is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ormal beauty. In fact, in the aesthetic process, the visual "feature extraction" of effective information and the process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e brain have subj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esthetics is the unity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作者单位】: 大连艺术学院;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悦笛;;中国美学三十年:问题与反思[J];文史哲;2009年06期
2 刘志一;马克思是否写了《美学》条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洪拓青;;风景油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原春鸣;;论绘画色彩的情感表现[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赵榕树;艺术:真情与自然的融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高星海;梦幻与艺术思维[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8 周黎隽;诗有画意——论现代视觉艺术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赵敏婷;张伟;;论色彩的情感[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胡德才;;论宫崎俊的动画电影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今传媒;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史修永;;从焦虑体验的角度看表现主义的审美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张磊;沈科进;;色彩调和理论探究[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3 郭进华;;剑川木雕格子门装饰图案审美——以朱柳村为例[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3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陈玄巍;木版画的刀法与表现[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9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良伟;论中国书法与山水画艺术的同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湃;色彩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耿鑫瑶;用情勾画灵魂的表现艺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晶;具象绘画的抽象意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欣妍;论中国民间美术对现代版画创作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红润;融合抽象画特质的版画创作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群;欧洲中世纪圣像画的形式语言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虹;软装饰之于室内空间设计的语义效应[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光潜;;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J];文学评论;1978年04期
2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经寰;;形式美学入门[J];美术大观;1996年09期
2 王庆武;;浅议形式美的特质及其规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达观;《形式美学入门》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J];美术之友;1999年01期
4 曹勇;;浅谈形式美规律的演变与成因[J];作家;2009年10期
5 施建华;;形式美与自然生命之美——对形式美及其“表现性”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张伯钦 ,管诗;“矛盾”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7 朱庆祚 ,欧力同;法兰克福学派“否定的辩证法”初析[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2期
8 李勇锋;论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法精髓的贯通[J];社会科学;1985年01期
9 张冉;;浅谈改革的辩证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02期
10 苏越;;黑格尔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吗?——谈直言三段论的词项规则[J];新闻与写作;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光亚;;我的“饮茶哲学”[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2 孙红艳;赵志学;;模块管理:数字图书馆全面发展的现实动力[A];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关于统筹学的初步介绍[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彭泽润;;我看修辞中的辩证法和技巧[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孟庆洁;;解读社会空间辩证法[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沈亚生;;苏格拉底之死及辩证法的历史命运[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陈旭东;;重思《启蒙辩证法》——奥德赛回乡之路的双重解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张小燕;沙青;;周谷城十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魏富有;;《伤寒论》辨证方法探讨[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志生;挑战国际学术前沿的哲学新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高玉才;鸡蛋里有辩证法[N];农民日报;2001年
3 齐辉;荣海五个管理辩证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4 黄湘源;“一动不如一静”的辩证法[N];山西日报;2003年
5 王春新 8720部队;严格要讲辩证法[N];人民武警报;2011年
6 戴者春;用人要讲辩证法[N];中国人事报;2008年
7 孟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赵文中;权与威的辩证法[N];焦作日报;2009年
8 唐方裕;新加坡政府治国与管理的辩证法[N];组织人事报;2004年
9 邱善添(作者单位:福建总队二支队);思想工作要讲辩证法[N];人民武警;2004年
10 赵龙;抓落实的辩证法[N];人民武警;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辩证法视域中的善、美和目的论——从康德哲学引出的一种思考[D];复旦大学;2004年
2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朴金波;西田“融创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朱振林;论辩证法的实践基础及当代走向[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田忠锋;形式逻辑前提批判[D];吉林大学;2008年
8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9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仲计水;哲学视野中的和平崛起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宇鹏;论主体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竭长光;论辨证法的“人文关怀”[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月美;邓小平对辩证法思想的应用与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先桃;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秋芳;中国和平发展的辩证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邹强;解构与重构[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8 游德存;辩证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6年
9 于洪;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贾书明;哲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3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1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