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切姆“责任”内涵剖析工程师责任的合理限度
本文关键词: 责任的合理限度 工程师 工程知识 力量 卡尔·米切姆 出处:《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工程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这使得工程师承担责任成为必然之举。米切姆定义"责任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但随着巨型工程的日益增多,工程技术的日渐复杂,作为人类进步主要力量的"负责任的工程师"是否应当承担扩大化的责任值得商榷。本文认为该定义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工程知识的结构分类极大提升工程师辨识责任的能力;二是工程师力量的复杂多变警醒工程师审慎对待责任;三是知识与力量的不同组合共同助推工程师在合理限度内履责。只有通过辨析米切姆"责任"内涵,充分认识到工程师在知识局限和力量有限上的困境,才能理解其只应当"力所能及"地"当责",方能期待工程师的道德自觉和伦理自省得以彰显,从而"把好的工程做好"。
[Abstract]:Engineering deeply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which makes it necessary for engineer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Michum defines responsibility as a function of knowledge and power, bu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mega-project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 Whether the "responsible engineer", as the main force of human progress,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expansion is debatabl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efinition contains three meanings: first, the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knowledge greatly enhances the engineer's ability to identify responsibility; The second is the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engineers' power to alert engineers to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third is th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knowledge and power jointly promote engineers to perform their duties within reasonable limits. Only by discrimin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Michelem's "responsibility", Only by fully recognizing the plight of engineers on limited knowledge and limited strength, can they be understood that they should only "do what they can" and "be responsible", so that engineer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ethical introsp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manifest, thus "doing a good project well".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13-XZ-1)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伯聪;;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五谈工程伦理学[J];伦理学研究;2010年04期
2 邓波;罗丽;;工程知识的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04期
3 田鹏颖;从技术的思想到技术的伦理学转向——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述评[J];哲学动态;2005年04期
4 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00年01期
5 王进;;境域关注下工程师伦理责任归咎限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4 袁昕;;试论企业道德资本的形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晓光;;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二)[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7 冯建海;;西烟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评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李波;;对伯格曼的“自然信息”概念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赵修渝;朱玲;;对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的哲学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兵;;复杂性农业技术的社会选择——现代化大农业的复杂性思考[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丛杭青;程晓东;;工程风险的社会维度[A];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一次全国工程哲学会议浙江大学参会代表论文集[C];2004年
5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翟波;;论现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协调机制的构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凡;傅畅梅;;“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晓飞;自由软件运动背景下的自由软件伦理精神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靖;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税收政策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郭洪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白岩;科技主体成功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汪忠华;中国纺织行业实施csc9000t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胜俊;从汶川5·12特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培源;从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看“道”与“技”的辩证关系[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伦理思维视阈下现代工程的“真”“善”“美”解读[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2 张铃;;从工程的存在到工程的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3 李三虎;科学技术、公共领域与和谐社会[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2期
4 李谧;;伦理责任:社会风险管理的内在着力点[J];道德与文明;2013年01期
5 李伯聪;;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再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醒民;;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J];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7 潘斌;;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6年03期
8 李伯聪;;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9 李世新;;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两个进路[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10 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530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3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