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到觉:文化意向超越中的道德自觉
本文选题:文化冲突 切入点:伦理意向性 出处:《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中形成的后现代流动社会,"自有永有的我"何以可能。私人世界在苦苦抵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中,不断重新塑造"先验自我",不断孕育和抛弃新的文化和价值世界。"好生活"的绝对化永恒和相对化虚无取向的合理性都已终结。"实践的唯物主义"所内蕴的辩证的否定的实践理性精神及其"中间偏左"的致思路经和价值选择,要求把美当作目的,把美德当作生活,把正当作为策略。这就是道德自觉。
[Abstract]:In the post-modern mobile society formed by globalization, how is it possible that there is always me. The private world is struggling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culture and ideology. Constantly reshaping "transcendental self" and constantly gestating and abandoning new cultural and value world. The rationality of absolute eternity and relative nihilism of "good life" has come to an end. The dialectical implication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is over. The negation of the spirit of practical rationality and its "centre-left" thinking and value choice, It is moral consciousness to demand beauty as an end, virtue as a life, justice as a strategy.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之“历史虚无主义对陕西大学生的影响研究”(11JK0035) 2012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大学生为例”(12A0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B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10 丁润生;;试论顺应自然超越时空的无元思维模式——兼谈无元思维模式与灵感思维的对比[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湘溶;;当代中国文化冲突的实质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2 孔文清;超越孤独的个人——弗洛姆的群己关系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彭定光;理想:审视现实的尺度[J];求索;2002年01期
4 孙道进;;从否定的辩证法到环境伦理学的超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浩斌;王飞南;;普遍价值生成语境中的民主化策略及其超越[J];长白学刊;2009年01期
6 郭凤志;;德育的现代困境、归因分析及其超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党永强;德性的困境及其超越──对麦金太尔德性观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张朝珠;;浅谈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4期
9 苏振芳;;论青年马克思对道德功利主义的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0期
10 傅鹤鸣;;康德“绝对命令”的存在论追问及超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颜青山;;实践理性中的科学[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万俊人;;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4 熊黎明;;全球化与儒家伦理[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李秋心;杨中梁;;“和而不同”——一种构建普世伦理的哲学思维智慧[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传有;;认知逻辑与伦理学说的发展[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何怀宏;;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才;“商讨理论”视野中的伦理[N];学习时报;2002年
2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钱广荣;道德悖论的本质与模态[N];光明日报;2008年
3 万俊人(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下而上 求同存异[N];中国艺术报;2000年
4 邢贲思;理性、正义和善[N];学习时报;2002年
5 赵强;人与机器何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简介[N];光明日报;2009年
7 侯斌;制度: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记者贺勇;和为贵思想协调人类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任银睦;责任时代的伦理反思[N];青岛日报;2009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 陈真;美德伦理学的现状与趋势[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书文;孔子成德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3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5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6 丁乃顺;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晔;伦理规范的“基础”问题[D];中山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庆;伦理观念的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向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立榕;论现代性道德的理性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兰芝;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会永;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伦理学转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闫婧;试论威廉姆斯对康德道德体系的批判[D];复旦大学;2009年
6 代训锋;论康德的道德情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会兰;道德教育的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龚晓s,
本文编号:1648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4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