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求真与从亲——关于“孝”的一个比较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1 10:32

  本文选题:儒家文化 切入点:比较文化 出处:《哲学研究》2014年10期


【摘要】:正儿女对父母尽反哺之责,亦即尽孝,是很多文化共同的道德要求,并不只是儒家文化才有。但如何尽孝,不同的文化则呈现出各异的价值趣向。比如,如果说真话会让父母不高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孝子是否应该放弃说真话?还有,类似的例子,父母有错,儿女是否应当指出甚至批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文化,其回答往往并不相同。
[Abstract]:Just as children of parents' nurturing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a lot of common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moral requirements, not only the Confucian culture only. But to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show different value of interest. For example, if the truth will make parents happy, so, in this case, a real children should give up the truth? Also, similar examples, the parents are wrong,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even if the children of criticism? Etc., for these problems, different cultures, the answer is often not the sam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道德行为原理研究:当代的视域”(编号11JJD72003)的研究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与结构研究”(编号10ZD&064)资助
【分类号】:B82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婉娥;王绩《会心高士传》人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芹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雅”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夏梦蝶;“牛”部字及“牛”参构文化词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谢丽静;劳孝舆《春秋诗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邹书;明代唐宋派论曾巩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安;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对东亚发展研究中文化理论的考察[J];社科纵横;2000年03期

2 佟克力;儒家文化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J];西域研究;2001年04期

3 周桂钿;儒家文化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宋东亮;儒家文化与东亚国家现代化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5 阎安;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对东亚发展研究中文化理论的考察[J];科学·经济·社会;2001年02期

6 周建国,童星;探寻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J];学术论坛;2001年06期

7 邵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长征;2001年02期

8 余良耘;儒家文化精神中的张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年06期

9 周桂钿;;儒家文化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J];内部文稿;2001年11期

10 唐任伍;儒家文化与华人管理范式[J];改革;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晋海;;人文奥运与儒家文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曲春妮;;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陈来;;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尹记远;;儒家文化与和谐外交[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文华;;彰显儒家文化 打造魅力校园[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6 杨熙媛;;论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科技观[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7 朱人求;;儒家文化自觉精神 以先秦儒家为对象的分析[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孙雷;;序一 继承儒家精髓 构建和谐社会[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矫克华;李梅;;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儒家文化思想教学研究[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10 朱贻庭;;文化其“神”与其“形”——试论儒家文化的现代生命力[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耀中 罗仲尤;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借鉴作用[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伯昆;儒家文化与因损益[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3 记者  张若斌;华商大会:儒家文化新审视[N];上海金融报;2006年

4 曲阜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森;金融危机形势下弘扬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N];济宁日报;2009年

5 彭彦华;以通俗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成积春;儒家文化与文化创意[N];光明日报;2011年

7 陈薇;儒家文化的内在逻辑[N];光明日报;2012年

8 盖志芳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民国时人的儒家文化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金成玉;多视角审视韩国儒家文化[N];光明日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中江;儒家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彩萍;儒家文化与新时期作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彩红;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闫皓;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4 李晓雨;儒家文化在科技进步中的困境与出路[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瑾;儒家文化的现代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胡晓娟;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D];济南大学;2012年

7 覃儒奎;儒家文化对跨文化企业环境下中国员工交际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4年

8 徐惠;社会转型视域中儒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大学;2007年

9 文超;中国广告中儒家文化鉴借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杜慧;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0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90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