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与道德的正向关联: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
本文选题:创造性 切入点:道德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创造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心理学中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而且是现代社会需要面对的现实难题。研究首次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对创造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道德词汇分类任务将被试分为高道德组(高德组)和低道德组(低德组),并在控制智力、自尊以及记忆等干扰效应的基础上,借助脑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被试在解决顿悟字谜任务时的脑电活动。结果发现,高、低道德组被试在解决表征创造性思维的字谜任务时均表现出相似的脑电波形,但高德组被试较之低德组被试采用顿悟方式解决的字谜在200~360ms在额叶的广泛区域诱发了更低的脑电波幅。根据创造性的前额叶低激活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高道德组在解决创造性思维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也就是说,高道德意味着高创造性。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morality is not only a basic problem in psychology, but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in modern society.Cognitive neuroscience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moralit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moral group (high moral group) and low moral group (low moral group) by moral lexical classification task, and they were controlling intelligence.Based on the interference effects of self-esteem and memory, the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subjects in solving the epiphany puzzles was recorded by means of the brai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bjects in the high and low moral groups showed similar brainwave shape in solving the puzzles of creative thinking.However, the puzzle solved by epiphany in the Gaud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low de group in the extensive area of the frontal lobe in 200~360m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ow activation in the prefrontal lobe of creativ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moral group shows higher creativity in solving creative thinking tasks, that is, high morality means high creativi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基金】: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资助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劲;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2 沈汪兵;刘昌;张小将;陈亚林;;三字字谜顿悟的时间进程和半球效应:一项ERP研究[J];心理学报;2011年03期
3 王云强;郭本禹;;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4 沈汪兵;;道德理论与测量的新进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健;;试论教学感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罗良;;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姚海娟,沈德立;顿悟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的验证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3期
4 曾晓强;;道德认同研究进展与德育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中强;;冰冷背后的温情:谈《石泉城》中蓝领的“顿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夏铮;;顿悟学习理论与高职英语学习策略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2期
7 段红;;双关广告语的认知加工及其效应伴随——基于心理语言学视角的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邢强;张忠炉;;猜谜作业中的ERP效应:基于催化范式的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1期
9 周菁;刘群;唐云翔;陈兴时;;老年抑郁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MMN变化及帕罗西汀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年01期
10 王沛;;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倩;曹贵康;;科学发明创造问题解决中原型启发的认知机制探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吕慧青;王进;;体育学习中“顿悟”现象的认知解读[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黄会欣;内隐学习:注意、目标、情绪与年龄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邱江;顿悟问题解决中原型激活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明振;数学建模的认知机制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真真;顿悟过程的原型启发机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罗俊龙;创造性思维中原型启发促发顿悟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丁凤琴;共变信息中双文化认同群体捐助行为群际归因的认知加工偏好[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朱平原;情绪状态影响高中生远距离联想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凤锐;脑筋急转弯问题解决中顿悟反应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田芳;顿悟的脑机制:来自远距离联想任务的证据[D];西南大学;2011年
5 崔帅;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知识表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代天恩;科学问题发现中的原型启发效应[D];西南大学;2011年
7 朱丹;科学发明原型启发中共同文字与突出原理的作用机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干;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重塑路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徐江;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常模制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志广;道德原型观的调查及其内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杨韶刚;;从道德阶段理论到道德类型理论——西方道德认知理论的最新发展研究[J];教育导刊;2007年04期
3 邱江;张庆林;;字谜解决中的“啊哈”效应:来自ERP研究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7年22期
4 唐晓晨;庞娇艳;罗劲;;顿悟中的蔡格尼克效应:左右脑在解题失败与提示信息加工时的活动差异[J];科学通报;2009年22期
5 张刚;;论中国传统私德和公德的关系[J];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6 杨韶刚;;确定问题测验与新科尔伯格理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7期
7 罗劲,仁木和久,丁之光,罗跃嘉;额叶皮层内知觉干扰与工作记忆干扰引起的抑制[J];心理学报;2003年04期
8 罗劲;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9 傅小兰;探讨顿悟的心理过程与大脑机制——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买晓琴,罗劲,吴建辉,罗跃嘉;猜谜作业中顿悟的ERP效应[J];心理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保春,陶德清;认知神经科学对智力的研究新进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王道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04期
3 乔文达;董奇;;神经神话与早期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5期
4 曾保春;认知神经科学中注意研究的新进展[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5 曾保春;;认知神经科学中注意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6 胡谊;;改良教育心理学: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7年01期
7 刘明矾;黄任之;姚树桥;;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年01期
8 杜晓霞;;认知神经科学还原论与心理学[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徐俊霞;胡俊丽;;认知神经科学新进展对科学发展的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宝林;李继红;;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谈大学期间知识的获得[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凯;;认知神经科学历史与发展[A];“安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届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A];首届中国神经信息学讨论会摘要[C];2000年
3 沈政;;心理素质与智力潜能开发的认知神经科学观[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侯公林;;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5 李鹤;柯李;董奇;;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老年人的情绪加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孙拥军;吴秀峰;;认知神经科学在运动心理学中应用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杜醒;董奇;;音乐与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益文;林崇德;;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整合与展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杨森;张静;;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罗跃嘉;;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晓林;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认知神经科学[N];光明日报;2003年
2 李凝;“认知神经科学”:揭开脑功能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朱滢;探究心理学长河的源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李凝;北京师范大学脑成像中心揭牌[N];科技日报;2008年
5 安晖 魏屹东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意识产生于全局工作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当代前沿科学正在揭示:脑怎样工作[N];光明日报;2006年
7 王丽琛;幸福感是由获得报酬产生的吗?[N];科技日报;2008年
8 郑颖t,
本文编号:1728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2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