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对记忆危机的本土化再思考
本文选题:记忆 + 真实性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12期
【摘要】:记忆危机最基本的表征就是记忆失真。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基于记忆失真意义上的记忆危机,根源于一种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即以"价值"取代"认知",以"记忆的善"取代"记忆的真",以"记忆的伦理学向度"遮蔽"记忆的科学向度"。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是逐步形成的,它源自于对记忆的情感期待或意愿性选择,反映了记忆之私域与公域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记忆的政治功能。记忆研究在当下中国仍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Abstract]:The most basic representation of memory crisis is memory distortion.In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al context, the memory crisis in the sense of memory distortion is rooted in a national collective unconscious.That is, "value" replaces "cognition", "goodness of memory" replaces "true" of memory, and "ethical dimension of memory" covers "scientific dimension of memory".Memory research is still in an immature state in China.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现代理论语境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09CZW009) 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转型”(12JNYH007)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曾纳;;囚禁的枷锁还是放飞的自由——论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记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叶展;;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解读《六月庆典》中的父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陈华;潘浪;;当代古巴华侨的家国观与文化观——基于黄宝世书信的解读[J];八桂侨刊;2011年03期
8 李金发;;浅议彝族宗教文献《指路经》的文化内涵[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潘海波;;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以西宁市城北区廿里铺镇莫家泉湾村为例[J];才智;2011年12期
10 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窦鹏;;“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数据库”建设方略[A];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7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胡光伟;流散:找寻适意的家居[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阳;《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读[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申琳;论20世纪西方油画中爱情题材的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袁洁;革命·消费·认同——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哲;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1983年05期
2 肖群忠;个人对社会积极作用的伦理学浅思[J];哲学动态;1986年03期
3 秦树理;追求高尚的人生——读《新编伦理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济平;;关于道德危机与伦理学困境的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5 王海明,孙英;几个伦理学难题之我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6 孙玉良,陈泽环;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评述[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07期
7 龚群;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承继及其理论特征[J];教学与研究;2000年12期
8 肖平;西部大开发,企业是主体——伦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共谋企业伦理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9 王海明;论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音力;崇高伦理学的失败[J];社会观察;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云;董晓静;胡丽娜;;辅助生殖技术(ART)对伦理学的挑战[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2 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孙海霞;童谨;;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新进展——市伦理学会等承办全国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许丽萍;;对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几点思考[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史劲松;;关于合成生物学伦理学的认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0: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C];2010年
6 孙庆斌;;勒维纳斯与他者伦理学[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7 李光耀;;伦理学是修身学[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德培;梁植权;;基因治疗与伦理学[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9 戴茂堂;;伦理学何以可能?——一个人性论视角[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江畅;;应当重视伦理学教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小华;话说伦理学转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庞立生;伦理学如何转向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3 廖志诚邋陈思敏;省伦理学会在榕成立[N];福建日报;2007年
4 [英]尚塔尔·墨菲/著 尹树广/译;民主的伦理学[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李连科;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互补[N];人民日报;2001年
6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7 马进;伦理学基本问题商榷[N];光明日报;2007年
8 杨通进;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N];人民日报;2008年
9 冯蕾、薄洁萍;中韩伦理学国际研讨会十届又一[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D];浙江大学;2004年
2 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滕琪;以位格为中心的塑造[D];浙江大学;2005年
4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5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6 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杨健潇;论政治功利主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平;伦理学视野中的语言伤害问题及对策[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叶素红;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李嵩;现代医学高技术的伦理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王盼;河流自然生命的概念及其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任s,
本文编号:1732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3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