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情感体验、道德期待与陌生世界——试析道德焦虑的心理机制及其负面效应

发布时间:2018-04-14 04:05

  本文选题:道德期待 + 行为情境 ; 参考:《兰州学刊》2014年05期


【摘要】:近年来诸多道德争议事件及其引发的焦虑情绪,源于生活世界变迁中道德行为情境的变化;植根于血缘乡土社会的情感记忆与道德期待,面临陌生世界与商业社会的行为情境,产生了系列的道德与情感落差,导致了道德焦虑体验的形成,引发了负面评价与消极暗示。深入分析道德焦虑心理的形成机制,对人们理性地看待道德争议事件,预防相关情绪与心理机制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moral disputes and the anxiety caused by them originate from the changes of moral behavior situations in the changes of the world of life, and are rooted in the emotional memory and moral expectation of the blood related local society, and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behavioral situations of the strange world and the commercial society.It produces a series of moral and emotional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anxiety experience, which leads to negative evaluation and negative suggestion.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moral anxiety psychology in order to treat moral controversy events rationally and preven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elated emo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郁乐;;试论“潜规则”行为中的合作与背叛——潜规则行为的心理机制与道德风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汪新建;吕小康;;名实分离的传统秩序观: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基质[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4 杜晓晓;郑全全;;诺布效应及其理论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5 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宋彪;;论徘徊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政府角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段礼乐;;消费转型与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焦海涛;;论“促进型”经济法的优越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江畅;;幸福、和谐、智慧与优雅:当代幸福主义的视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唐旭;;蒙田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郭海龙;;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道德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刘新科;;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蓬;;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J];当代财经;2005年06期

3 邓晓芒;;“潜规则”是什么?[J];南风窗;2010年01期

4 汪新建;吕小康;;名实分离的传统秩序观: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基质[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5 黄杰;;赖昌星、三鹿奶粉与镀金时代——如何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潜规则[J];唯实;2009年10期

6 陈家琪;;关于“潜规则”的普适性[J];粤海风;2009年05期

7 吴杭民;;“够朋友”与潜规则[J];浙江人大;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双云;;论会计道德选择[J];伦理学研究;2010年06期

2 邹广文;;主体道德心理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长白论丛;1996年03期

3 张志伟,吴哲敏;关于自我牺牲的心理机制分析[J];江汉论坛;1999年03期

4 黄鹏红;;交往实践观视阈下的生活德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5 钟妹贵;毛献峰;;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许建良;;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J];桂海论丛;2010年03期

7 周营军;;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郭毅然;;道德教育中的态度改变机制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9 闫少华;尉天骄;;“回归生活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J];社会科学家;2011年02期

10 糜海波;;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丽;;文明行为的心理机制探析[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曾盛聪;;现代化、生活世界转型与伦理嬗变[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6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董平;;儒家道德的根据[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政;;中西式品德发生作用之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庞立生;伦理学如何转向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2 李培超;让高尚的道德回归生活、引领生活[N];光明日报;2006年

3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4 樊浩;和谐伦理的道德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5年

5 陈新汉;谈良心[N];光明日报;2001年

6 李建华;共生:现代生活的基本质态[N];光明日报;2002年

7 凌飞;信息伦理本质上是现实社会伦理的反映[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张再林;最大的危机是生命意义的缺失[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3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赵连君;生活境界论[D];吉林大学;2006年

5 蔡怡;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龙武维;临终关怀陪伴伦理之进路[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年

9 丁建凤;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构建公共服务伦理基础设施[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余亚斐;伦理的本然与异化[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美玲;道德品质的内化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赵福艳;认知心理域境下的《大学》德性修养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会永;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伦理学转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春辉;构建和谐社会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曙辉;建构普遍伦理的可能性[D];东南大学;2004年

8 龚晓s,

本文编号:1747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47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