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话语”中的性别维度——波伏瓦的性别伦理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波伏瓦 + 性别 ; 参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摘要】:"承认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难题,由此而引发的"承认话语"成了当今学界的热门话题。波伏瓦从性别的维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承认话语",探讨了两性之间相互承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性别之间相互承认的伦理原则等问题,从而打开了"承认话语"的另一个空间。深入研究波伏瓦的性别间之"承认话语"不仅有利于和谐的性别关系的建构,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当代"承认理论"。
[Abstract]:The recognition problem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recognition discours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s.Popovar provides us with abundant "recognition discourse" from the dimension of gender, and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the two sexes, the ethical principles of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the sexes, and so on.Thus opened another space of recognition discourse.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recognition discourse" between the sexes of Beaufor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gender relations, but also helps to further enrich and expand the contemporary "recognition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1年一般项目“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1YBB37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马晓艳;李和佳;;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望根;;文化多元主义语境下的普遍主义——以哈贝马斯与罗尔斯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王彬;;悖论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评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J];北方法学;2007年06期
8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9 吴海燕;叶安勤;;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源与流[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10 闫霞;;明代诗学转向的文化成因[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研究——以座椅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范晓丽;;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庆华;;公共预算与分配正义[A];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孔繁斌;;民主治理研究:一个承认政治的框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菲;;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巍;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8 熊恩涛;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公信力流失困境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芳;农村广播站建设中政府作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昊;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伟;;萨特模棱两可伦理学的特征与价值指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秋紫;跃动着时代精神的伦理学──评《社会道德教育丛书》[J];道德与文明;1994年03期
3 王少哲;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1983年05期
4 肖群忠;个人对社会积极作用的伦理学浅思[J];哲学动态;1986年03期
5 秦树理;追求高尚的人生——读《新编伦理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6 济平;;关于道德危机与伦理学困境的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7 王海明,孙英;几个伦理学难题之我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8 孙玉良,陈泽环;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评述[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07期
9 龚群;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承继及其理论特征[J];教学与研究;2000年12期
10 肖平;西部大开发,企业是主体——伦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共谋企业伦理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云;董晓静;胡丽娜;;辅助生殖技术(ART)对伦理学的挑战[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2 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孙海霞;童谨;;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新进展——市伦理学会等承办全国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许丽萍;;对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几点思考[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史劲松;;关于合成生物学伦理学的认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0: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C];2010年
6 孙庆斌;;勒维纳斯与他者伦理学[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7 李光耀;;伦理学是修身学[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德培;梁植权;;基因治疗与伦理学[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9 戴茂堂;;伦理学何以可能?——一个人性论视角[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江畅;;应当重视伦理学教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小华;话说伦理学转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庞立生;伦理学如何转向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3 廖志诚邋陈思敏;省伦理学会在榕成立[N];福建日报;2007年
4 [英]尚塔尔·墨菲/著 尹树广/译;民主的伦理学[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李连科;伦理学与经济学的互补[N];人民日报;2001年
6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7 马进;伦理学基本问题商榷[N];光明日报;2007年
8 杨通进;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N];人民日报;2008年
9 冯蕾、薄洁萍;中韩伦理学国际研讨会十届又一[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龚天平;伦理学的人性基础[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明珍;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D];浙江大学;2004年
3 滕琪;以位格为中心的塑造[D];浙江大学;2005年
4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5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6 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平;伦理学视野中的语言伤害问题及对策[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叶素红;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李嵩;现代医学高技术的伦理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王盼;河流自然生命的概念及其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任s,
本文编号:1748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4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