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生物学意义上的道德选择
本文选题:道德进化 + 自然属性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道德的进化分为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生物进化是社会进化的基础,社会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延伸和补充。道德的自然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生物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道德的社会属性是道德个体通过社会进化获得的对事物的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在实现自然属性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道德的自然属性就没有道德的社会属性。道德的社会属性是对道德的自然属性的补充和超越。道德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属性为不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产生文化冲突的基础。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Biological evolution is the basis of social evolu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is the extension and supplement of biological evolution.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morality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ings acquired by moral individual through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morality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ings obtained by moral individual through social evolu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evaluation systems is interdependent and can be transform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e social attribute of morality i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there is no social attribute of morality without 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morality.The social attribute of morality is the complement and transcendence to 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morality.The social attribute of moralit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is also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作者单位】: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金锋,万春玲;从分子生物学看现代人类起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4期
2 郑也夫;人的本性:生物学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1999年05期
3 赵敦华;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J];文史哲;2004年04期
4 费多益;基因是否道出了生命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6期
5 尚东涛;论社会进化的自然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志海;系统进化和社会发展动力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商磊;本能与道德[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兰毅辉;相似与范示思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4 刘朋;史学斌;汪程远;;幸福探源——重庆工商大学翠湖博士论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艳洁;王雷;;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博弈论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9期
6 高岸起;;论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论意义[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4期
7 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8 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文化[J];东岳论丛;2010年02期
9 章牧;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属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田永峰;;复杂性范式经济学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5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林瑞基;组织人口生态理论及其相关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刘正才;中国家文化与华人企业治理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平青;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卓;虚拟团队管理理论与创新[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峰;基于遗传算法的认知无线电决策引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硕;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的意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江涛;基于遗传与蚁群的混合算法路径优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贾永明;系统科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颖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湖南旅游系统演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岳紫园;新闻专业主义的困惑、原因与出路[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宏妍;人工智能视野下的进化逻辑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宋为涛;基于移动轨迹的集装箱码头中控调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杨欣;西南山地城市形态构成的技术性要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隽;;“开放问题”论证之诸争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 刘建伟;;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J];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01期
3 赵希望;;孟子性善论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影响[J];才智;2008年24期
4 王玉亮;胡斌;;浅议中国古代人性论和人生理想观[J];才智;2010年12期
5 朱英瑞;树立无产阶级的爱情观[J];道德与文明;1983年04期
6 刘明辉;;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看人的本性[J];前线;1983年01期
7 吴质富;有关“人性”与“共同人性”的几个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张颖夫;廖其发;;大众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兰州学刊;2007年09期
9 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五湖;;人类觉醒与阶级觉醒——也谈农民的天命思想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明国;;面向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问题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太平;;清代乾嘉汉学德育思想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吾敬东;;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孔一;;规范的内外破解道德突破与伦理消解[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文成;;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戴茂堂;;伦理学何以可能?——一个人性论视角[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云;董晓静;胡丽娜;;辅助生殖技术(ART)对伦理学的挑战[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9 李锐;;孔子伦理思想与当代道德文明建设[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明华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生态伦理的一个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伍建军;技术的伦理沉思与技术伦理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楠楠;在人性展开中解读孟子的“义利之辨”[D];辽宁大学;2006年
3 魏静;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中领;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永周;达尔文的道德观及其对伦理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1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6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