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自由、德性和正义:工程伦理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8-04-24 19:56

  本文选题:工程伦理 + 正义原则 ; 参考:《哲学研究》2013年09期


【摘要】:正工程伦理学的实质是对工程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的求解及对幸福生活的谋划。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困境在于:工程技术铸就了一个现代性的"铁笼",现代人被禁锢其中,异化为生产的工具、消费的机器、欲望的奴隶,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自由;在工程世界中,囿于各种不同的职业角色,现代人的生活被分割成不同的片段,从而肢解了作为生活的共同前提的整体性的德性背景;工程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已经成为现代人谋求财富和权力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并最终演变成为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层根源。现代工程技术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却又最终使我们背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失落了生活的幸福感。人如何超越工程所设定的藩篱,回归幸福生活?这一追问既为工程伦理学的凸显提供了现实依据,又为工程伦理的建构确立了基本的逻辑支点和内在的价值基础:追求自由能够恢复人的生活幸福的主体性自觉,它是工程伦理的前提;德性的实践与人的生活幸福具有内在同一性,它是工程伦理的展现方式;社会正义保障着人的生活幸福,它是工程伦理的最终社会性目标。
[Abstract]:The essence of positive engineering ethics i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human existence in engineering society and to plan for a happy life. The era we live in is an unprecedented era of great engineering. The greatest survival dilemma people fa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cast a modern "iron cage", in which modern people are imprisoned and alienated as tools of production. The machine of consumption, the slave of desire, has lost the most fundamental freedom of existence; in the engineering world, due to various professional roles, modern life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fragments, As an endogenous variable of economic growth,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tool for modern people to seek wealth and power. And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the deepest root of social inequality. Moder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reates our life, but finally makes us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and meaning of life and lose the happiness of life. How can one go beyond the barriers set by the project and return to a happy life? This question not only provides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protruding of engineering ethics,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basic logical fulcrum and intrinsic valu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the pursuit of freedom can restore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human's happiness in life. It is the premise of engineering ethics; the practice of virtue has inherent identity with the happiness of human life, and it is the way of showing engineering ethics; social justice guarantees the happiness of human life, and it is the ultimate social goal of engineering ethics.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正义研究”(编号11BZX06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余辉胜;;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涛;;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孙和平;丛杭青;;信息哲学视域下的工程伦理媒介基础转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1期

3 肖峰;;论工程善及其实现方式的选择[J];哲学研究;2007年04期

4 菲利普·赫梅林斯基;程晓东;;作为熟练操行的全球工程伦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梁军;路光前;;工程伦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陕北地区能源产业的伦理考察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科学、技术、工程伦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3期

7 仲伟佳;丛杭青;;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 齐艳霞;刘则渊;赵玉鹏;侯剑华;;信息可视化视野下的工程伦理前沿研究[J];伦理学研究;2008年05期

9 ;“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全国第二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01期

10 ;“利益、风险与工程伦理”——全国第二届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胜俊;樊勇;李晓Pr;;从汶川512大地震学校建筑倒塌看我国工程伦理问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丛杭青;仲伟佳;;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丛杭青;王伟勤;;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工程伦理——法国、德国、日本工程伦理的不同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丛杭青;王华平;;工程决定还是管理决定?[A];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一次全国工程哲学会议浙江大学参会代表论文集[C];2004年

7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郭U,

本文编号:1798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98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0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