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审美观念的嬗变
本文选题:“比德” + 儒家 ; 参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灵观念和巫术交感意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哲学渊源。魏晋时期对礼教的反叛,艺术观念中对情感的关注,使"比德"审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明时期,在"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比德"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物"与伦理道德意义的牵强比附,"物"的象征意义和伦理蕴含的固定化、模式化,又成为"比德"审美观念被颠覆的重要契机。
[Abstract]:Comparing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things" with the eth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human beings,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virtue" is embodied most intensively in Confucianism. The emphasis on virtue in Zhou Dynasty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Bede" was formed. Like the mode of viewing the world by heaven and earth, animism and witchcraft synaesthesia are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Bede".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rebellion to etiquette and the concern for emotion in the artistic concept made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Beidelberg" be impa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eriod of Song M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Neo-Confucianism,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Bede" was further developed, but the "thing" had a farfetched comparison with the meaning of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ing" and the immobilization and pattern of ethical implication of "thing". It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subversion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Bede".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汉帝陵文化中的美学精神研究”(08JK182)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汉代神秘文化语境中的文艺美学思想研究”(2011M500361)
【分类号】:B82-05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鸣年;“文化”与“文明”内涵索解与界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张跃进;论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4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强;市场导向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10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清华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5 肖江;生态科学观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冷小青;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卫军;证券市场风险的法律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8 许学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媒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富兴;;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睿;;儒家义利观的当代困境及其反思[J];理论月刊;2011年07期
2 高志明;古良琴;;儒、道、佛“完人”人格标准的道德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尹业初;;论儒家“义利”思想与人生道德境界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刘雯;;儒家修身思想今日之我见[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5 许生凤;;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看儒家的孝[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6 刘亚莉;;对儒家生死观的颠覆与传承——试评畅销书《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J];写作;2011年Z1期
7 高文金;;儒学经济伦理观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徐翔;;重审儒家的“家—国”观——从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论说起[J];开放时代;2011年03期
9 史婷婷;;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解读[J];理论界;2011年08期
10 杨华祥;;中国文艺伦理思想浅论[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梅汝莉;;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黄玉顺;;儒家正义论——对“义”范畴的现象学阐释[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芬;;刍议儒家的荣辱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李建学;;论儒家“忠恕”之道的永恒价值[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余治平;;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求[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林超;;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论儒家孝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精华[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9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东方朔;;生态的道德观——儒家与基督教生态伦理的一个宏观比较[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临猗县牛杜高中 史惠玲;儒家“仁爱”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和谐[N];科学导报;2009年
2 孙岩;儒家“以德治国”思想析[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 祖国华;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9年
4 王君;儒家中和思想的现代价值[N];人民日报;2005年
5 姜广辉;儒家“德治”思想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1年
6 杨丹荷;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06级博士 沈萌;儒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8 李玉洁 黄有汉;谈谈儒家的和谐思想[N];北京日报;2004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陈瑛;儒家修身理论的内涵与当代意义[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董毅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清平:;信奉儒家思想更易滋生腐败?[N];北京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万球;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瑛;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蕾;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汪涛;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曙光;先秦儒家荣辱观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许松;儒家诚信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张宁;儒家“成己成物”观的生态伦理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洋;试论儒、伊“忠孝观”之差异与融合[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刘书正;儒家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2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0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