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从古“仁”字到孔子的“仁学”——“仁”的原始与变迁及其道德性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5-05 23:55

  本文选题: + 孔子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3年03期


【摘要】:孔子仁学的确立与三代以来仁字字义内涵变迁的过程有着密切关系。仁字在孔子之前已经出现并使用,但其道德性内涵并不明显。直至孔子,仁的道德内涵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逐步向表达人之道德性根据的概念范畴演进。前孔子时代的仁,从指涉人之美好气魄到多才多艺能事鬼神的能力再到与人的品质行为相关的评判标准等,历经多重内涵的发展。受了三代以来思想变迁的影响,仁经由孔子的转化和改造,终于确立了其道德本体性的地位,奠定了核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benevolence characters in the past three generations. The benevolence character appeared and used before Confucius, but its moral connotation was not obvious. Until Confucius, the moral connotation of benevolence was enriched and expanded, and gradually evolved to the concept of expressing the moral basis of human. The benevolence of the pre-Confucius era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connotations, from the good spirit involved in people to the ability of multi-talented and multi-skilled ghosts and gods, and then to the judging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Influenced by three generations of ideological changes, benevolence,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us, finally established its status of moral Noumenon, established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and became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哲学系;
【基金】:云南大学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分类号】:B82-092;B2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三可;;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J];唐都学刊;2006年05期

2 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许梦瀛;孔子伦理道德思想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张如珍,南钢;论孔子的成“人”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5 侯长林;;论孔子的德育思想(下)[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杰;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7 张硕;论孔子办学理念[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牛军;;从礼乐文明看孔子的“仁”[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魏冠东;;解读《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J];文教资料;2010年23期

10 罗坚;孔子人本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概论[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霍有光;;《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2 王顺英;任正丽;;谈孔子的和谐理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孚政;;中国人为什么崇拜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爱民;;试论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设思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赵健民;;在建水文庙孔子铜像揭幕式上的讲话[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谢瑞君;刘海君;;论孔子的诚信观[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德邻;;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爱民;;论孔子的“德治”思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张文昆;;孔子和孙子之初步比较[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顺英;任正丽;;谈孔子的和谐理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闵锋;我市孔子后裔代表河南参加世界儒学大会[N];开封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草根有话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3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曾小五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曾建平;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N];光明日报;2010年

4 王扉;当代人如何读经辨惑[N];人民日报;2010年

5 ;圣人是这样炼成的[N];常州日报;2010年

6 王铭铭邋(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丧家狗”是值得珍惜的“好狗”[N];广州日报;2007年

7 周之南;孔基会无权为孔子像树立“标准”[N];海南日报;2006年

8 郑张尚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应如何理解[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杨丹荷;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倪祥保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不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孔子交友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功;冯从吾学术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高丽敏;作圣之功[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4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5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包桂芹;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新;论孔子的仁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华卫;为与无为之间——老、孔“无为”思想辨析[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云;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芷英;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立梅;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长恒;陈焕章孔教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琴;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四川大学;2007年

8 姚恩博;孔子与老子天人观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小建;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9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49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