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5-09 08:28

  本文选题:家礼 + 家训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有助于从理论上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家礼撰作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是"礼不下庶人"的结果,对于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起到维护作用。宋代之所以出现家礼撰作的高潮,不能仅仅用唐宋社会变革、文化的阶层异动来加以解释,而与宋代士人的文化抱负有关,是他们救治世风、淑世惩弊的结果。传统家礼、家训中蕴含有诸多超越时空的优秀价值理念,与现代化事业并不矛盾。应当继承历代士人"教训正俗"的传统做法,传承和重建富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家礼、家训和家教,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增添助力。
[Abstract]:Reread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Jia Li's compilation is helpful to correct the name of traditional family rites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amily rites in ancient and middle ancient times were the product of aristocratic society and the result of "courtesy is not below the common peopl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the culture of the aristocrats. The climax of the compilation of family rites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not only be explained by the social chang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t also by the cultural aspiration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Song Dynast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ir treatment of the world style and punishment of mal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rites and family instruction contain many outstanding values beyond time and space, which are not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modernization cause. It is necessary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learning from good customs" and to inherit and rebuild the family rites,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tutoring, which are ric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excellent values, so as to add assis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modern socie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8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杰人;;朱子家礼之婚礼的现代实验[J];博览群书;2010年12期

2 张国刚;;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J];河北学刊;2011年03期

3 王立军;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4 罗秉祥;;儒礼之宗教意涵——以朱子《家礼》为中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范荧;试论宋代社会中的礼俗矛盾[J];民俗研究;1996年02期

6 王美华;;世家旧族与唐代家礼修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郭齐勇;;民间儒学的新开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李卓;;日本家训的基本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安志;;《太公家教》成书年代新探——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09年03期

10 王维先,宫云维;朱子《家礼》对日本近世丧葬礼俗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付先召;;唐朝后期颍州隶属变动及其对政局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史哲文;;论“吴中四士”与江南地域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范斌;;论魏晋风度构成元素的内涵与表现形式[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胡可先;;杨氏家族与中晚唐文学生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张玉璞;隋炀帝与南北文化交融[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8 李建华;;唐代科场“通榜”之风与古文运动[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9 李建华;;唐代河东柳氏与古文运动[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10 李德山;;试论唐朝初年的唐丽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2 赵旭东;;适应性、族群迁徙与现代的文化认同[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3 王玉来;;新见唐贞观二十年《庞廓碑》重释[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5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傅绍磊;唐代后期政治与士风文风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贾连港;宋代内禅政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珂;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董树代;隋唐大族婚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印娟;武则天时期的大赦[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峗;家训与宋代伦理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妮;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粟品孝;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高国藩;敦煌写本《太公家教》初探[J];敦煌学辑刊;1984年01期

3 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J];敦煌学辑刊;1985年01期

4 汪泛舟;《太公家教》考[J];敦煌研究;1986年01期

5 王立军;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张求会;陈寅恪佚文《敦煌本〈太公家教〉书后》考释[J];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7 王善军;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3期

8 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古籍写本考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维先,宫云维;朱子《家礼》对日本近世丧葬礼俗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礼;;吴家礼 栻峰画苑[J];上海艺术家;2009年01期

2 赵克生;;家礼与家族整合:明代东山葛氏的个案分析[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3 赵克生;;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J];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4 赵克生;;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J];文史知识;2010年05期

5 王立军;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刘欣;;宋代“家礼”——文化整合的一个范式[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王美华;;承古、远古与变古适今:唐宋时期的家礼演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王志跃;;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J];求是学刊;2013年05期

9 陈来;朱子《家礼》真伪考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漂亮的结婚礼物[J];考试(高考·英语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郑卜五;;朱熹《家礼》影响台湾婚礼习俗举隅[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焕章;王丽;;家礼不能不叙——引导子女尊老爱幼[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吴震;朱子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巅峰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夏体雷;不能再让制造冤案者逍遥法外[N];工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吕振宇;《家礼》源流编年辑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翟瑞芳;宋代家礼的立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吉军;论儒教的家礼生活[D];华侨大学;2012年

3 陈一秀;中国传统家礼的家庭德育价值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陆睿;中国传统家礼文献叙录[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5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65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