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艺术化:朱光潜的人本美学及其伦理向度
本文选题:朱光潜 + 人生艺术化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之关系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论题,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家曾以"人生艺术化"等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观照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再创造,并成为其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宣扬了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追求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是朱光潜人本美学的最高旨趣和先验之维。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esthetic activity) and life (life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Modern aestheticians, represented by Zhu Guangqian, have studied and elucidated the theory of "artistry of life" and its related arguments. Thus opening up the tradition of life theory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 Life artistry "is Zhu Guangqian's re-creation after synthesiz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aesthetic thinking, and become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 philosophy of life." Through this proposition, Zhu Guangqian propagandized the nobility of human nature, affirmed the common human natur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pursued the realm of inner transcendence. His theory of "artistry of life" is based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emotion and meaning, and finally points to the value isomorphism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erefore, the infinite approach to Kant's practical rationality (moral rationality) and common humanity is the supreme purport and transcendental dimension of Zhu Guangqian's humanistic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研究”(12FYS012)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朱光潜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013027)
【分类号】:B82-0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鹰;尼采与克罗齐:朱光潜美学的二律背反[J];哲学研究;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周良发;;梁漱溟与钱穆的文化观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潘琪;;公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健;;孔子“天人”思想研究[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马东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业文化特征及其建构[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f替,
本文编号:1866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66166.html